「唱歌學華語」講座心得與記錄

陳怡靜
2025-02-24

這次邀請喜強老師來分享「唱歌學華語」這個主題,帶給我很多全新的思考角度。雖然知道「唱歌教學」除了能活絡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外,也多少能兼顧語言教學的目的,但是以往在這方面的運用並不夠深入。然而,這場講座徹底顛覆了我的想法,讓我重新認識了歌曲在語言教學中真正的價值與潛力,也挑戰了我以往的教學做法。

深刻的啟發

  1. 「娛樂性」不再是唱歌學中文的主要目的
    以往在「唱歌學語言」的教學中,重心往往放在輕鬆、娛樂的氛圍上,雖然也會試圖與語言學習產生連結,但這部分的比重通常不高。這場講座讓我重新認識到,歌曲其實可以成為緊扣語言教學目標的有效工具。
    透過精心選擇歌詞、挑選適合的語法結構、練習語音節奏,學生不僅能享受音樂的樂趣,還能真正提升語言能力。這樣的深度設計,才是將「唱歌」有效融入語言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

  2. 不受限於流行歌曲的選擇
    這次講座還讓我意識到,教唱歌曲其實不必侷限於流行歌。只要能幫助語言學習,老歌、民歌、兒歌都可以成為有效的教學素材。這對我們這些偶爾會擔心「選老歌會不會洩露年齡」的老師來說,簡直是莫大的安慰——畢竟,教學效果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

  3. 學習目標的重要性
    喜強老師在講座中整理出「唱歌學中文」的四個明確目標,這一點讓我大為驚豔。過去從未意識到,原來可以將「唱歌教學」劃分成這麼清晰的目標類別。當老師能夠明確劃分教學目標,在選歌標準、教學活動設計,甚至是課堂流程安排上,都會有明顯的差異和針對性。
    這也讓我反思,以前設計課程時,可能只是憑著歌曲的流行程度或個人喜好來選擇,卻忽略了歌曲與學習目標之間的連結。現在回頭看,當教學目標清晰可見時,無論是選擇歌曲還是設計課程,都會有更明確、有效的方向,真正做到讓歌曲成為強化語言功能的有力工具。

  4. 韻律結構的巧妙運用
    講師分享了將歌曲的「韻律結構(例如6-7的韻句)」應用於教學設計,這個概念讓我大開眼界。原來,透過有意識地拆解歌曲的節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調和語感,這對於提升外籍學生的聽說能力特別有幫助。這個方向未來值得我在課堂上多加嘗試。

仍在思考與沉澱的部分

講座中有一個特別的教學策略引起了我的疑問——不帶學生念整首歌詞,直接播放歌曲進行刺激。這種方式打破了我過去對於教學流程的認知,顛覆了「先理解歌詞、再學唱」的傳統順序,讓學生在完全陌生的狀態下,透過旋律和聲音的刺激去感受歌曲。

但這樣真的可行嗎?

雖然講座中舉了「孩子在完全不懂歌曲內容的情況下,卻能唱完整首歌」的影片例子,但仔細想想,我們(甚至是小孩)通常在什麼情況下會這樣學唱呢?以我自己為例,通常是先被旋律吸引,在無意識中開始模仿,最後才理解歌詞的意思。這樣的「盲聽學唱」是帶有自然性與趣味性的,不過,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這樣?

對外籍學生來說,他們對華語歌曲幾乎沒有接觸或認識。如果不先讓他們理解歌詞,直接進行聆聽和跟唱,這樣真的能有效嗎?還是可能會讓學生感到困惑甚至挫折?

也許「直接聽」這種方式需要建立在對旋律已有熟悉感或足夠吸引力的基礎上。如果是這樣,選歌會不會是一個關鍵?要如何克服學生對旋律陌生的障礙?

這些問題,都是我目前還在思考與消化的部分。

下一步的反思

這場講座讓我更深刻確認「唱歌學華語」絕對不只是單純的娛樂活動,而是一個有深度、有策略的教學方法。接下來,我想多嘗試把學習目標、語言功能與歌曲節奏結構結合,看看能不能在課堂上創造出更有效、有趣的學習體驗。

至於「不先理解歌詞」的教學法,我想可能可以先從簡單的旋律和重複性高的歌曲開始試驗,觀察學生的反應,再逐步調整教學設計。

總之,這場講座給了我很多啟發,也留下了不少值得反覆琢磨的問題,謝謝喜強老師。期待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