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錯」是每個語言老師每堂上課的必要工作,也是每個語言老師必掌握的能力,然而是否曾想過「糾錯」的學問呢?
就我自己來說,在聽玉笙老師的糾錯講座前,還真沒注意過。只有在教授「認證考試的考古題」中碰過,題目是「教師在語言課堂,使用的糾錯反饋有哪幾種,請舉例說明」(非精確的題目,大致的重點是這樣)。那是確實查了一下資料,花了一點心思了解了糾錯的種類。
但,那時知道「糾錯種類」並沒有帶給我太多的想法跟刺激。我心理的疑問是,這些種類只是每個老師風格的差異,會影響教學或學習成效嗎?
現在,如果你問我,我絕對有肯定的答案。
在講座之後,有了一些啟發跟想法,甚至覺得非常有趣,而且值得深挖整理,裡面有不少可以內容值得系統化、模式化,對於現職老師或者新手老師都是很好的教學重點與技巧。
老師之所以要「糾正學生的錯誤」,當然是希望學生走上「正軌」,學得不錯,表達順暢。所以當然不希望我們花費時間、心力進行的「糾錯」,最後是無效的,沒用的,那真的是浪費彼此的時間,浪費教學效能。
因此,老師必須好好檢視、反思自己的糾錯的方式、時點與頻率,最好找出有什麼規律或原則標準,能建立意識模式的話,教學效率與學習效果絕對會提升的。
講座之後,我對於糾錯的認識是:
難的是這些眾多的考量,通常都得在短短的四五秒之內做出決定,真的好~厲~害~啊,老師們!
既然能考慮的時間不多,那,我們就得多訓練思考「下決定」的能力,怎麼能(快、狠、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