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跟「覺得」哪裡不一樣?
為什麼要比較?
「感覺」跟「覺得」這兩個詞語,結構的使用大部分相同,而語義也很相似,都關乎“有所感”。大多數老師的回應是,「感覺」偏向情 感,而「覺得」偏向想法、看法。
但是所謂“情感”跟“想法、看法”的具體明確的差異是什麼?不然怎麼去判斷,該使用「感覺」,還是「覺得」。甚至常出現兩個都可以互換的情況。比如:
1
句1中兩個詞都可以使用,所以「今天天氣很熱」是屬於情感,還是想法看法?「今天天氣很熱」的這類,為什麼可以兩種都可用呢?
2
句2又只能使用「感覺」。為什麼?「不容易處理」不是看法嗎?還是情感?結構上有什麼不同嗎?
3
句3又只能用「覺得」。為什麼?是因為「你這樣處理不是很好」是“想法、看法”,不是“情感”嗎?
以上三個問題,不是字典解釋,或者「偏向情感、偏向看法」的簡單說法可以說明處理的,所以我們就來研究與深入一下吧!
問題在哪?
從上面的三個問題來看,要把「感覺」跟「覺得」弄明白區別清楚,以下四個部分都得處理:
- A. 「感覺」⇄「覺得」(語義相近)
- B.「感覺」⇄「覺得」(互換後,語義不同)
- C. 只能用「感覺」的
- D. 只能用「覺得」的
結構若能區辨處理的,比較容易,就先來。所以我們從C.“只能用「感覺」的”先來處理;接著處理較難理清楚的語義問題,當中又比較 容易的獨有語義的D“只能用「覺得」的”,最後再來處理兩個詞語可互換、語義糾纏不清的部分。
只能用「感覺」的,是哪些呢?
這個部分看結構就能區別出來,是最容易處理的。一個是「感覺」當名詞的用法,一個是動詞的“「感覺」+補語”的用法,最後一個是「感覺」結構上的獨特用法。
A.「感覺」當名詞
這一類是「覺得」沒有的用法。因此只要是當名詞,則就是「感覺」了。在句子擔任主語、賓語成份(句4-句5),或者搭配成“感覺上、 憑感覺、跟着感覺”當狀語(句6-句8),或者組成「有感覺」變成狀態動詞,當謂語、定語與補語(句9-句11)。如下:
4
5
6
7
8
9
10
11
B. 動詞的「感覺」+補語(到、出來、起來、一下...)
這類也是「覺得」沒有的結構,所以只要後面有補語“到、出來、起來、一下...”的話,就是使用「感覺」。如:
12
13
14
15
16
17
C.「感覺」的特有結構:
這個部分也是挺有意思的。有一些「感覺」的語料,結構是〔A(感官信息的刺激),感覺B(感官形容詞)〕,是無法換成「覺得」。 A通常是一段感官刺激(聽覺、視覺、身處其中的“感覺”)的描述,或者因此感官的刺激事物,這來自外界環境的感官刺激或資訊,引起最先的直接反應(B),所以B通常是跟感官有關的形容詞(狀態動詞),短且不帶評價的。如下:
(A是( )部分,B是「感覺」之後的成份,是〔 〕部分)
18
19
20
21
22
以上這些例子都能在「感覺」前面加上“這種/那種/給我的”的詞語,更精確感覺的來源是來自於前面的所描述的事件、環境引起的反應(感覺)。
若是要換成「覺得」的話,則必須將句子調成〔A,讓我覺得B〕,表達說話者(體驗者)透過這些外在感官接受後,可能是最初、或經過 一些記憶、思維後的感受與反應。
這類結構,有少數語料的B是在A的外界環境下,感到的感官刺激(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也就是〔A-某環境/時間點,感 覺B-所接受的感官感覺〕,B可以是名詞或名詞短語。而這個後接名詞的結構,也是「覺得」沒有的結構。這一類,就不能在「感覺」前, 加上“這種/那種/給我的”,而可以在「感覺」後加上補語“到”,如下:
23
24
25
只能用「覺得」的,是為什麼?
字典中列出「覺得」有兩個語義,一個同「感覺」的“感(覺)到”,另一個則是“認為”。這部分指的就是動詞「覺得」獨有的語義“ (語氣較弱的)認為”,也就是表達說話者的主觀看法、態度。
這個“認為”的「覺得」之後通常接的是小句或動詞短語,都是表達說話者對人事物的看法、評價與認識,表示的是一個“認知義”。 「感覺」之後鮮少接小句或者動詞短語來表達看法評價。例子如下:
26
27
28
29
30
以上討論的的是「感覺」獨有的結構,與「覺得」獨有的語義,因為都是獨有,好處理。接下來要處理比較難的部分:也就是兩個詞語義重疊糾葛的部份。
「感覺」跟「覺得」都有表達“心理感覺”的部分,但是語義側重的有所不同。在這部分,兩者又有什麼細微的差異呢?我們先來看可以 互換,但是語義上沒什麼差異的部分。
「感覺」與「覺得」的“有所感”是什麼?
要深入“有所感”,那我們先來看心理學對於「感覺-知覺」怎麼說:
《普通心理學》 「當人類接受環境所帶來的刺激形成感覺,感覺又再進一步對個人形成不同的意義,此即為知覺。」
張春興(2003) 「知覺與感覺雖同樣為外在刺激引起的心理反應,但知覺卻是個體對外在客觀刺激加以選擇、組織並賦予其主觀解釋的心理歷程。」
因此我認為「感覺」跟「覺得」的 “有所感”,是有程度深淺的不同。
- 「感覺」是第一直接的感官感受(感覺歷程),
- 「覺得」則是逐漸涉入了個人主觀的經驗、記憶、解釋等等的知覺歷程,也可以說是從原本具體的感官感覺轉為抽象的事物認知、看法。
「感覺」跟「覺得」兩者“有所感”的程度差異,如下圖:
所以簡單來說,感覺是透過身體感官對外界人事物引起的直接反應(偏向使用「感覺」 ),而知覺是經感官形容詞 漢語過了體驗、連結、 思考的過程(偏向使用「覺得」)。這從我們之前討論的“只能用「感覺」”與“只能用「覺得」”的情況是可以驗證的:
「感覺」 的獨有結構\ 呈現的是因感官而來的刺激;因此句前通常會出現“外界信息刺激”的感官描述(句18-句22),或者「感覺」後的所接受的感官感知(句23-句25)。
「覺得」 的獨有語義\ 凸顯的是經過的分析、思考而給的想法評價。所以「覺得」後面所接的成份通常是較複雜的動詞短語或小句,來表達對人事物的認知與看法(句26-句30)。
因為「感覺」是靠感官接受直覺反應(憑外觀、外在、表面等),因此多無法說明原、提出為什麼;而「覺得」是透過說話者個人經驗與 想法,因此有所依據,可以提出為什麼(觀察行為、相處、事件等),以下評論判斷。比如,以下對話:
31
32
33
當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時,通常都會以 「感覺」來回覆 ,強調沒經過評估思考與確認的初步感覺。而想表達自己的看法,但 又不太確定或者不想讓人覺得太武斷時,常會在表達之後說 「我覺得啦」,強調只是個人意見。
張雅雯(2016)認為
「使用話語標記「我覺得」可弱化說話者所表述且帶有負面評價的反面看法,避免說話者的負面話語過於武斷而威脅了對方的面子。」>
而楊麗娜(2013)也提出
「三者(還有感到)的語義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表示某種生理感覺,二是表示某種心理感覺,三是表示對事物現象的認知。」
我認為這裡的“生理感覺”指的就是「感官感覺」,而”對事物現象的認知”是「知覺歷程」,而 “心理感覺”(情緒經驗,尚未進入 思考)則是介於兩者之間。這三者的程度從接受感官刺激開始,隨著涉入個人主觀的情緒、經驗加深到思考分析的階段。
楊(2013)也調查統計:
- 「覺得」 的語義主要分布在“對事物現象的認知”(進入知覺歷程),此類出現的比例最高(表生理17%,表心理22%,表認知61%)。
- 「感覺」 的主要語義主要分布在表示主體自身的感官感受的“生理感覺”,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情緒體驗(心理感覺)。(因語料多為當名詞的感覺,因此沒納入統計)
而「感覺」與「覺得」的語義偏重可以由後接的成份驗證。兩者後接成份有以下三類:
表生理感覺(感官感覺)的,\ 通常所接的是形容詞短語,如很好吃、冷死了、很刺眼、很好聽... 。
表心理感覺(情緒經驗)的,\ 通常所接的是形容詞短語:不錯、很丟臉、輕鬆多了、不好意思...; 或動詞短語:對你很有耐心、像開什麼會的、也沉浸在幸福裡、十分有創意...。
表對事物現象的認知(主觀評價)的,\ 通常所接的是小句:中文很簡單、人生並沒有那麼多不快樂、他應該趕緊給的交待...。
據所搜集的語料,表生理感覺的語料,「感覺」多於「覺得」的語料;表心理感覺的,「感覺」的語料稍少於「覺得」;表事物現象認知 的,「覺得」多於「感覺」的語料。換句話說,以就是「覺得」的語料隨着個人主觀意識涉入越深而越多。
「感覺」⇄「覺得」,語義相同
從上面的資料看來,「感覺」跟「覺得」的細微差異在於,「感覺」是感官刺激的第一接受反應,而「覺得」是在這個感官感覺的基礎上 加入了個人的經驗、想法、知識....的加工過程,也就是是不是“體驗過後”的心理感覺。
因此,若是句中有 “體驗過了、感受過了” 的時或量的成份,比如「有點~、了、~過」的時候,「感覺」跟「覺得」可以互換,而且 語義沒有什麼太明顯的差別。如下例子:
34
35
36
句34的“有點鹹”,表示說話者已經吃過了的感覺;句35清楚點出“在觀察了~之後”,表示經驗過後的感受;句36的“變多了”,也是 表示說話者感受到之前跟現在的差異。
「感覺」⇄「覺得」,語義不同
兩者的比較明顯的差異在於「透過個人經驗、思考」的過程,因此若句中沒有凸顯這部分,兩者的語義就會不同。比如下列句子:
37
38
39
40
句37,表達的是說話者看到這碗牛肉麵的直覺反應(還沒吃),因此也可以換個句式「這碗牛肉麵看起來很好吃」表達,用的是“看起來”; 而句38,則是說話者已經品嚐過後(經驗後)的感覺,因此若要換個句式說的,則會使用“吃起來”-「這碗牛肉麵吃起來很好吃」。 句39,說話者是根據第一眼或者最初的外觀印象來表達的感覺,沒經過詢問、調查; 而句40,可能從第一眼或最初的外觀下的感覺,比較多可能是說話者稍微經過了觀察、了解後判斷的主觀的看法。
若我們把句39、句40的對話情況完成呈現,則會知道後續的回覆應答的差別。如下:
41
42
臉書之前的小調查
臉書這五個填空句子都是從網路搜尋到的,現在還原原本的句子。順便看看,各句是如何選擇兩個詞的。
從卡爾斯廣場到瑪麗亞廣場,在這段徒步區,你會(感覺 )慕尼黑是個非常年輕的城市。 --我認為之所以用「感覺」,是前面所寫到的“徒步區”,凸顯身處其中所帶來的感官感覺。
為什麼笨的人總是( 覺得)自己很聰明呢? --而“自己很聰明”這個形容,不是感官感覺,而是經過思考分析後的評斷,因此採用「覺得」。
這學期來自作業、考試方面的壓力小多了,我(感覺 )輕鬆多了。 --使用「感覺」,是前面所描述“來自作業、考試的壓力小多了”,意思是“作業、考試的具體的量少了”,給出了身處其中的刺激。
在爸爸跟我的眼中,總(覺得 )媽媽留長髮比較好看。 --使用「覺得」是因為“總”跟“比較好看”,不是一次的感覺,而是經過多次的經驗累積比較之後的評斷。
小可說,他老(感覺)有個女性的靈魂住在他男性的身體裡。 --使用「感覺」是因為“男性的身體”,點出了接受感覺的感官。
◎ 參考資料:
- 郭笑. 2017.〈“感到”“感覺”和“覺得”的比較研究〉.皖西學院學報
- 張雅雯.2016.《「我覺得」和「我想」之語用功能: 以語料庫為本 》.碩論.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
- 鄧奇、楊忠(2014)〈英漢感官形容詞語義認知與語義功能〉外語學刊
- 楊麗娜.2013.《動詞“感到、覺得、感覺”的差異與其對外漢語教學》.碩論. 湖南師範大學
- 張春興.2003.《現代心理學》
- 台灣大學.2016-2017《普通心理學》電子書:https://spiketren.gitbooks.io/psy101/content/ch4/su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