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之必須

《官場現形記》第38回:「頂闊的是知客,專管應酬客人以及同各衙門來往。督、撫、司、道以下,統通認得。凡是當知客和尚,第一要面孔生得好,走到人前不至於討厭;第二要嘴巴會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見了官場說官場上的話,見了生意人說生意場中的話,真正要八面圓通,十二分周到,方能當得此任。」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你認為如何?

以前聽到「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總認為那代表的是巧舌如簧、見風轉舵的負面形象。然而,《官場現形記》指出,即便是如清修之地的寺廟,也需要有一個「知客和尚」負責與塵世打交道。也許你會說:「這樣不是太虛偽了嗎?一點原則都沒有。」但是,空有一顆修佛弘法之志,卻不知如何打進芸芸眾生,這不是很大的矛盾嗎?同樣的,如果身為華語老師,卻不知道如何透過話語達成教學任務,縱有再多的熱情也是枉然吧!

人鬼不分的後果

那麼,如果堅持無論對象是人是鬼,都說一樣的話會如何呢?我想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 活過來的小鬼
    第一個例子發生在八月初,我和家人一同前往一個溫泉度假會館享受難得的假期。那裡除了有優美的山林、舒緩身心的溫泉以外,會館也和一個體驗教育團體配合,提供昆蟲觀察、古生物探索的相關體驗課程。這個課程主要的對象是五歲以上到國小六年級左右的孩子。課程設計是先由講師講授,再進行體驗。當天我陪同一個八歲、一個五歲的姪子前往參加「化石翻模」的體驗。講師先以Power point講解化石的年代、成因和種類,接著說明如何製作化石翻模,講解完畢之後就讓孩子們開始動手做。但是,在體驗之前的講授環節(尤其是前段的部分),教室內只有講師的聲音迴盪著,我的兩個姪子都在座位上扭來扭去,一直到後來出現了問答比賽,小鬼們才醒過來,進入動手操作之後,小鬼們才恢復了應有的「鬼樣子」。

  • 物理不好臭了嗎?
    第二個例子發生在八月中。為了完成多年的夢想,我去報名了重型機車駕訓班。我學的是傳統重型機車,也就是需要換檔的那種。對一個數理不好的人來說,要記檔位以及進、退檔時的手腳操作順序,實在是一大挑戰。再加上車重和對一旦倒車就會扶不起來或壓傷自己的恐懼感,讓我在學習之初總是腦中一片空白。

我的教練是個酷酷的年輕人。他把包含我在內的三個完全初學者集合起來,教我們如何拉離合器和換檔才會比較省力。教練喜歡問我們問題,講到拉離合器時,他問了我們:「你們國中應該學過槓桿原理吧?」、「抗力點和施力點在哪裡?」、「力矩要長一點還是短一點?」當下沒有一個人能回答他的問題,於是教練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我只好說:「我的物理不好。」教練重複了我的話,表情也越發無言。老實說,我從來沒想過,原來國中物理不好還會影響到學習重機換檔。早知如此,我就努力學習物理了。那麼,後來我的換檔和離合器控制是怎麼學會的呢?老實說,是靠土法煉鋼和不斷地嘗試錯誤才成功的。

這兩件事讓我深切體會到聽不懂老師說的話有多麼無聊、迷惘和恐慌。這兩個老師都是經驗豐富的人,但是卻讓學生無法理解他們想傳達的知識、技能和經驗。

他們究竟犯了什麼錯?

你的常識不一定是我的知識

你們知道什麼是翻模嗎?」這是化石翻模講師當時問孩子們的問題。講師丟出問題之後,現場的三個孩子和兩個大人(我和另一個媽媽)完全靜默,因為我們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或者該如何解釋。講師一看無人應答,旋即說出了答案。他表示這是一種製作化石複製品的方式,而且是許多世界知名的博物館所使用的方式。老實說,講師給的答案並沒有回答他自己的問題。而且,我們沒有人有博物館如何處理化石的知識,因此這個答案對我們沒有什麼幫助。

泥盆紀、白堊紀、奧陶紀……你們聽過吧?」講師在說明化石年代時,使用了地質年代學的專業術語,不過,卻沒有搭配投影片讓我們了解這些「紀」之間的先後順序。當他說出這些術語的時候,還問了一個問題「XX紀大家應該聽過吧?」現場又是鴉雀無聲,大人當中只有我點頭,另一個媽媽輕輕搖了搖頭;三個孩子一臉問號,繼而呈現放空的情況。後來講師補充說明這些專業術語各自代表的距今時間,才讓我們有了一些概念。但很遺憾,我相信這些術語和距今時間還是沒有給那些小朋友真實的感受,因為他們可能無法理解三億年究竟有多長。

你們學過槓桿原理吧?」、「抗力點和施力點在哪裡?」我不否認我學過,但這並不代表我還記得或者是我一定能理解這個理論。就算我能理解,但也不能確保能和學怎麼控制離合器有關。簡單來說,「學過」不等於「學會」,更不等於「理解與應用」。或許對教練來說這是簡單的常識,但對我們來說真的就是需要加工的知識,而且是不一定具備的知識。

把「想像中的學生」套用在「現實中的學生」身上

那兩位老師都以為我們具有他們所認定的某些「基本常識」,所以就使用了他們認為合適的教師語言來進行教學。然而,我們並不具備他們所期待的那些知識和能力,因此即便是看似簡單的問題也無法回答,看似容易的技術也無法理解。我們表現出的困窘、無助和疑惑,並不在老師教學的預設中,因此老師當下也很可能無法即時調整語言形式和表達方式來為我們解惑,於是老師也陷入了慌亂和無能為力的漩渦。

其實,關鍵就是這個!

正確判斷你的溝(教)通(學)對象是「人」還是「鬼」

教學必須建立在可理解的輸入之上,這不僅是二語習得的著名理論,也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學習者可理解的內容又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比如:年齡、性別、國籍、教育程度、個性、智力、動機、社交能力……。如果對象是前文中的那兩群學習者,講師或教練應該注意以下的因素:

  1. 年齡:化石翻模的主要參與者是孩子,他們的專注力沒辦法集中太久,而且,對於輸入的方式(也就是知識呈現的方式)更偏好視覺和觸覺,換言之,以圖像、大字體、手做為主,搭配解說或互動的教學方式遠比單純的講授更有效。化石翻模的講師在講授古生物知識之後,做了一個「如何分辨化石種類」的活動,而這個部分孩子們都很喜歡!講師先說明了三種不同種類的化石,然後用投影片呈現圖片或照片布置了選擇題(二選一),藉以讓孩子們練習判斷化石種類。這個練習以競賽的方式進行,同時也提供獎品,孩子們都玩得很開心,也都記住了講師說過的化石種類,而競賽之後的化石翻模實作更讓孩子完全投入其中。對照講授知識階段的昏昏欲睡之後,就可以證明這種遊戲、圖像和手做的輸入方式更適合孩子。

  2. 教育程度:化石翻模例子中孩子們的教育程度還沒辦法理解地質學的詞語,即便是陪同參與的家長,如果不是對這方面有興趣或經驗,可能也無法立即掌握。因此,使用太多地質學的名詞或行話,對參與者是很大的負擔。同樣的,學習重機的學員教育程度分歧,不一定都是數理好的人。因此,如果用「槓桿原理」來教學,也應該盡量不要使用過多的術語。

  3. 動機:化石翻模的孩子們是為了體驗或玩樂而去參與的,所以,知識的傳遞也應該盡量包裝在這個過程中,才不會被忽略;學習重機的學員是為了學會騎乘重型機車而去的,不是為了檢驗自己的物理程度。因此,教練應該盡量避免使用學員無法吸收的教學方式,造成學員心理負擔。

使用該族群可理解的語言或表達方式

確定好要教授的對象是「人」還是「鬼」之後,就要秉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精神,用該族群可以理解的語言或表達方式來與之溝通。我們認為在這兩個例子中,「引導思考」和「具象化」是可以參考的方式。

  1. 引導思考:當化石翻模的講師回答完「你們知道什麼是翻模嗎?」之後,我的大姪子問了一個問題:「複製品是什麼?」講師似乎沒有預料到會有這個問題,但他還是立即拿起了一個恐龍蛋化石,問孩子們認為是不是真化石?有的孩子認為是真的,也有孩子不同意。講師問了他們如此判斷的原因。認為是真的恐龍蛋的孩子覺得看起來舊舊的,跟他在別的地方看過的一樣。當講師揭曉答案是複製品之後,孩子們就知道所謂的「複製品」就是跟原本的物件看起來十分神似,甚至可說是一模一樣的人工製品。這就是引導思考的方式。

  2. 具象化:考量到學員應該聽過槓桿原理,但未必都熟悉此理論。重機教練發現學員不理解施力點、受力點、力矩等詞語所指涉的概念時,應該利用手邊可獲得的材料,做一個槓桿原理的物件,在該物件上舉出他所想傳達的那些概念,並且對應到離合器的握把和抓握力道的大小關係。

結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華語教學中是必要的。這是根據學習者的不同特質,將教學語言以各種策略和方法調整成適合學習者的可理解輸入。這不是對華語規範性的破壞,而是經過設計和考量的教學手段,也是一個稱職的華語老師應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