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才算「精講多練」?
爲什麼得精講多練?
「精講多練」——是華語老師/語言教師最重要的、必須遵循的原則;是大多數師培課會耳提面命的一個準則;也是每個華語老師都知道、也認同的鐵律。特別是在以培養口說表達技能爲目標的語言課堂,更需要嚴格執行操作的原則。
爲什麼?
因爲第二語言的獲得必須是「語法規則的學習」與「語言習慣的養成」在這兩方面的結合。學生在了解語言的規則之後,必需進行反復的操練記憶,不斷的重複模仿,這樣的方法養成習慣,然後運用在實際生活中互動交流,才能學得語言。
簡單來說,老師在課堂上最終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多說一點,這個多說一點就是幫助學生練習再練習,達到內化運用的目的,也就是「多練」;而一堂課的時間固定,要讓學生多說,就必須老師少說,才能拉長學生練習的時間,這是「精講」。
所以「老師少說,學生多說(精講多練)」是每個語言老師都拼盡全力想做到的。但是,
- 你所認知理解、遵循操作的「精講多練」是怎樣的標準跟原則?
- 這些標準跟原則,能確實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嗎?
這是老師們要深深整理思考的兩個問題,確實檢視才能讓你的教學有最根本的改變與提升。
精講多練到底是什麼?
「精講多練」雖然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但是裏面可是包含了豐富內涵與技巧,可是一點也不簡單。這四個字,可以分兩個層次來看,第一層是教學的基礎—「講+練」環節,第二層則達到兩者「精、多」的品質。
一般來說,老師的課堂教學都會有第一層環節,因爲是教學最基本的,講授之後練習。但是是否能做到第二層「講得精,練得多」就是老師們教學的能力與功力了,這也是評判檢視老師教學優劣的最主要部分。
教學基本結構:講+練
我們先來看第一層「講、練」的部分。「講」到「練」就是一個完整的教學段,順序一定得先「講(講授)」之後,再來「練(操練)」。
- 「講」的部分=教授新知
這裏的「講」不只是指傳統的「講授」方式,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教」的環節,也就是將新知輸出給學生的這段過程,基本上是佔整個教學段的前半或前三分之,甚至四分之一的比例。
可以採用任何一種能有效讓學生理解明白的方法:像是講授說明的方式(雖然這是最沒有效率的方式),但還是教學的一種;還有像:搭配圖片提問的方式、提供情境引導並提問的方式、動作示範+解說的方式......等等,這些都是「講」的方式。至於採用什麼方式,就要看所教詞彙、語法句型的性質來決定。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像「爸爸在客廳看報紙」這個「主詞+在地方+動詞(S+在PW+VO)」的句型,是屬於比較簡單而且具體的語法,因此「講」的部分可以採用搭配圖片提問的方式,像(先讓學生看圖片)老師再以「爸爸在哪裏看報紙」、或「媽媽在廚房做什麼」這樣的提問,直接帶入來詢問學生,並引導學生用該語法說出「爸爸在客廳看報紙」、「媽媽在廚房做飯」的回答,以達到理解的目的。這部分就是「講」的部分。
不同的語法會有不同的講授方式,像「把」就不能使用上面所提「搭配圖片提問」的方式,因爲無法凸顯「把」的功能用法:一張「孩子吃飯+碗盤光光」的照片,不能讓學生清楚知道爲什麼要用「把」表達「孩子把飯吃完了」的情境,因爲該張照片也可以說「孩子吃完飯了」的表達。
因此,老師針對不同的教學項目要怎麼清楚、有效的「講」是非常重要的。
- 「練」的部分=鞏固操練,強化深入
而「練」的話,是在確定學生理解語義、掌握結構之後進行的鞏固練習、強化練習,也就是在「講」之後,剩下的教學段都屬於「練」的時間,是放手讓學生練習、學生互相練習的時間。老師們針對「練」的方式很不同,以「主詞+在地方+動詞(S+在PW+VO)」句型來說,有的提供很多圖片讓學生描述(造句)、有的使用重新組出完整正確的句子(重組)、有的設計活動單,讓學生兩兩進行練習......等等的方式。這是「練」的部分。
「練」的方式會影響學生的吸收使用,有些只是結構的確認與替換,沒練到互動交流,當然學生只會給出結構正確的句子,而在真實對話交流中就不太會互動運用。因此,老師也必須考量「練」的功能與目的。
教學最高境界:講得精、練得多
再來看往上提升的第二層「精講」跟「多練」,指的是「講」要做到「精」的標準,「練」要做到足量甚至多量的程度。什麼意思?
- 「精講」是怎麼的精講法?
「講」老師們都會,但是如果老師一直講,東講西講,重點很難抓也不清楚,會造成學生也越聽越分心,越聽越引起不他們的興致;或者老師所舉的例子太難,學生越聽問題越多,越聽越難就走神。以上都會造成「講」的時間拉長,而且沒達到讓學生清楚的目的。
「精講」是要講得少而精,快狠準;而不是憑感覺直覺說明解釋,沒考量學生理解能力與語言程度,說了之後學生不懂,再換例子得混亂隨機。那,該怎麼做?
- 篩選重點:在上課前,老師要先挑選重點,知道哪些要講,哪些不用講,哪些需要細講,哪些可以帶過;
- 安排順序:將挑選出來的重點,安排教授的優先順序,先教什麼再教什麼;
- 設計切入:針對各個重點,要思考設計所要使用的示範例句,幾個示範例句,怎麼切入導出;
這些「講」的內容與呈現一定得要精心設計、安排組織,才能一「講」學生就懂,一「講」學生就會,學生懂了、會了,就有成就,就會越投入,當然就達到「講」的目的成效,就縮短了「講」的時間,這就是「精講」。
我們再拿「爸爸在客廳看報紙」這個語法來說,前面所使用「搭配圖片提問」的方式就是「精講」的標準,因爲該語法點所要凸顯的是「在+地點+動作」,而最快的方式就是圖片的呈現,就以圖片直接來,快又精準。
但是,有的老師並不是採用這樣的方法,而是使用解釋說明的方式,比如:(先列出公式—S+在PW+VO),然後開始說明:中文的句子,地方要放在動詞之前,像這個句子——「爸爸在客廳看報紙」,還有「媽媽在廚房做飯」,(接著圈出「爸爸、媽媽」)說這兩個是主詞,(再圈出「報紙、做飯」)說這兩個是動詞,(最後圈出「在客廳、在廚房」)說者兩個是地方,應該放在動詞「報紙、做飯」的前面......等等。這樣的「講」就不是「精講」,因爲有些說明顯得多餘又累贅,不需要說,也可以讓學生理解的,這些多餘的解說會造成學生的無聊,而且造成「講」的冗長不精簡。
「精講」的標準是「快狠準」,這個快狠準必須能「快速」讓學生理解語義、使用情境、掌握結構,因此所採用的例子必須要「狠準」,才能達到「秒懂」的結果。要「精講」才能拉長「練」的時間,練習的量。
- 「多練」的足量跟多量,如何達到?
「精講」之後的「練習足量」,是很多老師忽略的,才會感覺學生怎麼都記不住,怎麼都不會自動產出,很大的原因就是練習量不足不夠多元。而造成這個原因,可能有的老師覺得沒有時間做,或老師「多練」的標準跟我比起來其實很少。沒有時間做多一點練習的話,老師要提升的就是「精講」的部分要做到「快狠準」別佔用太多時間;如果是對於「練習量」的標準,可能老師要先將心比心,有意識的提醒了。
「多練」就是要給足學生沉澱吸收的時間,也要給予互動使用的時間,而不是只給兩三個圖片、情境,造造句子、問問問題就算結束,也不是寫寫教材所提供的練習就好。那該怎麼做?
- 量爲兩個或以上:一個教學點,以最簡單的語法點來說,最少最少要設計兩個或以上的活動;
- 形式要有層次:不同的練習形式,要包含控制練習到開放練習,控練屬於機械式練習,重點在鞏固強化語義與結構;而放練屬於開放式練習,重點在訓練學生的互動交流、自然產出的習慣,所以練習必須要層次性。
「多練」的量多,並不一定都要在「精講」結束之後,其實在「精講」的環節就可以穿插「小練」了。我們還是以「爸爸在客廳看報紙」這語法點來說,在確認學生理解第一二個範例,就可以進一下「小練」,比如問學生:「你的爸爸常常在客廳看報紙嗎?你們的爸爸媽媽喜歡在客廳做什麼?」...等等的開放性問題的這種「小練」,讓學生不是一直處在「精講」的被動輸入「緊」的情緒,可以以「小練」表達自己情況的「鬆」調節一下。
等「精講」結束後,再設計活動單讓學生進行兩人小組的提問練習,內容可以是複製「講」的內容,只是變成了「生生互問互答」的方式,這個是控制練。這個機械練習完成後,就能前進到開放練習,可以設計幾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也可以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互相訪問,再來全班分享的方式。這就是讓「練」的量多起來,品質也好起來的技巧。
當然以上的量多是針對這個比較簡單的句型「S+在PW+VO」來說的,如果是換成「把」字句的話,「多練」的量則會遠遠多增加兩三個的,包含控練跟放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