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語法真的必要嗎?說得出話不就夠了?
在華語教學的路上,我常聽到這樣的聲音:「教語法真的有必要嗎?語法太枯燥了,學生記不住,不如直接多說、多聽、多練,久了自然就會了吧?」說這話的不只是對華語教學不熟悉的人,甚至有些華語老師也抱持類似的想法,覺得既然學生的目標是「能開口說話」,那麼比起講解語法,還不如讓他們一直重複練習,習慣了就自然會用了。
乍聽之下,這個觀點好像挺合理的,畢竟語言確實是「用」出來的,聽多了、說多了,自然就會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不教語法」的結果是?
我們來想一個場景:如果你教的是零基礎的學生,他在學習「是」這個語法點的時候,總是會說:「天氣是很熱」、「弟弟是高」因此,你告訴他:「中文的形容詞前面不用接『是』」。但是,結果呢?
第一種可能:
學生只記住「不能加『是』」,卻沒有真正理解「是」與形容詞的搭配方式。於是,當他聽到臺灣人說「這個是很貴,但非常好吃」的時候,會感到奇怪,甚至懷疑:「老師不是說不能這樣用嗎?」第二種可能:
學生只是機械地把你的建議應用在所有情境中,開始說「天氣熱」、「弟弟高」,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表達少了什麼,導致語句聽起來不太自然。他沒有理解,當需要強調或對比時,「形容詞」其實是可以單獨用的,例如:「弟弟高,哥哥矮」、「這裏的天氣熱,那裏的天氣冷」。
或者,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學生學了「了」這個詞,但一直搞不懂為什麼「我吃了飯」和「我吃飯了」不太一樣?你跟他說:「你就多聽、多說,慢慢就懂了。」但學生內心可能是崩潰的,因為他聽了一大圈,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該放「了」,什麼時候不能放。
這就是不教語法的結果——學生困惑、糾結,然後不確定自己的用法對不對,最後乾脆不說了。
教語法不只是「解釋」,而是「解惑」
語法就像是一座城市的地圖。你當然可以不看地圖到處走,但如果沒有方向感,可能會一直繞路,甚至迷路。學語言也是一樣,如果學生只是模仿,卻從來沒人幫他整理規則、提供融入語法的使用情境,他的學習過程會變得痛苦,而且更容易出錯。
所以,教語法的目的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幫助他們理解、消化,最終能夠靈活運用。 否則,學生學了半天,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我把錢花了」可以說,但「我把錢有了」卻不行;或者不清楚「我吃飯了」和「我把飯吃了」分別適用在哪些場合。
這時候,老師的專業就在於:
✅ 用簡單清楚的方式,把規則融入情境對話中教授與練習,讓學生自然吸收,而不是硬背規則。
✅ 幫助學生透過有效的練習,把語法轉化為實際的語言能力,而不只是「聽懂老師的講解」。
畢竟,「知道」和「能用」是兩回事。語法的教學重點,不只是「講解」,更關鍵的是「如何設計貼近生活的情境,讓學生真正理解,並透過大量有效練習,自然地運用出來。」
重點不是「教不教語法」,而是「怎麼教」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讓「語法」教得清楚又有效,讓學生學得有趣又實用,而不是死記規則、機械造句?
先弄清楚語法的功能與使用
以「是」和形容詞的搭配為例,老師必須先釐清:「是」的用法:
初級時,「是」主要搭配名詞(例:「他是老師」);但到了中級,「是+形容詞」 則用來先同意對方觀點,再提出不同看法(如:「這個是很貴,但非常好吃」)。形容詞的使用:
一般情況下,形容詞常與程度副詞搭配(例:「很熱」、「非常好」);但當用於對比時,則可單獨出現(例:「弟弟高,哥哥矮」「這裡的天氣熱,那裡的天氣冷」)。老師掌握了這些語法概念後,才能設計出適合且有效的例句與練習,這是正確教學的第一步。
用簡單、貼近生活的例子
與其直接告訴學生:「『了』用來表達完成,放在句尾,結構是SVO+了」,不如直接用對話帶入情境:「你吃早餐了嗎?」、 「昨天的功課,寫了嗎?」讓學生先感受「了」在真實對話中的使用,再讓他們按自身情境試著回答,接著老師再整理、確認「了」的規則,這樣學起來更直觀、好理解。設計讓學生「自然用到」語法的活動
例如,在教「過去經驗」時,與其讓學生背誦「我去過……」「我吃過……」,不如讓他們進行真實互動:
✅ 兩兩一組,互相提問:「你去過台北101嗎?」「你吃過臭豆腐嗎?」
當學生在聊天時,自然就會用到「過」,這樣的學習才真正有意義。
教語法,是老師的專業
如果有人說:「語法不用教,多重覆、多練習,學生自己就能學會。」那麼,為什麼還需要語言老師? 難道老師只是陪練?這是否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教語言?
語法要不要教?當然要! 但更重要的是——怎麼教?
是按照教材和語法書的規則,直接教授結構?還是深入理解語法的使用功能,設計出能讓學生在真實交流中自然運用的課程?
真正的專業,不是「教規則」,而是讓語法教學變得自然、有趣,貼近真實語境,讓學生學了之後真的會用。
我們追求的,應該是「教語法於無形」——把重點結構、規則與語境功能融入所設計的例句與練習之中,而非生硬講解。這樣,學生才能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並且真的在生活中運用表達。
因此,與其問「要不要教語法?」,不如問自己——
「怎麼讓學生在學習語法時候,覺得這是有幫助、有意義的?而不只是教材上必須學的語法。」
這,才是華語老師真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