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對華語教師是捆仙鎖或是登雲梯?
拜科技進步與設備升級所賜,使用PPT進行華語教學已經成為許多老師的主要授課方式了。然而,隨著老師對PPT的依賴程度增加,許多問題也一一浮現。
過度依賴PPT會有什麼問題?
大量增加老師的備課時間
老師為了找到合適的圖片、動畫,或是構思例句和版面設計,常常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當老師把時間花費在找圖片或動畫時,其實就相對壓縮了其他重要內容的準備時間。事實上,備課的重點應該放在如何找到適合的情境,依據該情境設計適合的問題,找尋最能引導學生自然且較大量產出的方式,而不是花時間做一張又一張的PPT。破壞上課節奏與互動真實性
展示PPT、切換PPT時,就算是使用投影筆,都需要時間,何況是沒有投影筆的老師,更需要在白板或電腦滑鼠之間來回移動。這些時間看似微小,但長期累積起來卻很可觀,對老師來說浪費了教學時間,對學生而言也損失了練習機會。有些老師為了方便操作PPT,寧願選擇固定在電腦前不移動,殊不知這種「定點」操作正是讓學生注意力低落的一個原因所在。 另外,師生或生生在課堂上的交流互動如果能盡量貼近真實生活中的情況,則對學習者來說更有實感,也更容易習得。對老師而言,則更能掌握學生自然輸出的偏誤或形式。生活中的互動何曾需要使用PPT?對話雙方就像打乒乓球一樣你來我往,迅速且自然。如果老師依賴PPT來互動,當老師要求學生齊唱PPT展示的例句或問題,然後再回答,就會破壞這個節奏與真實性,對學習者而言就是一個回答問題的練習,而不是真實對話了。降低老師對課程內容的掌握度
我們聽過某些中心要求老師每個生詞都要給例句,也都要做PPT。以中級來說,一課平均生詞在30至45之間,那麼就會有30到45張PPT,這還不包括老師額外提供的圖片或練習。兩小時的課,居然有50張上下的PPT!大家可以計算一下,100分鐘內要消化50張PPT,平均一張只有2分鐘,學生唸完句子,老師糾完音,讓一兩個學生回答就用光時間了。當老師們習慣每個生詞都有PPT的時候,就代表他們詞彙教學的方式是「課本上的每個詞都要教」、「一個詞一個詞教」。這意味著老師不需要思考生詞之間的關連性以及如何讓生詞教學更有效率。不僅如此,因為每個生詞、每個今天要上的內容都鉅細靡遺地記錄在PPT裡,老師就算課前沒有確實掌握授課內容也無妨,因為PPT上面都有,長此以往,對PPT的依賴就會養成更懶散、思考力更薄弱的老師。分散學生對老師自然輸出的注意力
大家可以模擬一個畫面,電影院裡大大的螢幕上出現了生動的影像,螢幕旁站著一個正在說話的人,你認為觀眾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螢幕的影像上,還是那個說話的人上?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注意螢幕的影像。在教室裡也是一樣的。當老師的PPT圖片精美、動畫有趣,還有所有學生們需要知道的資訊時,誰還會關注正在說話的老師?學生們會習慣在PPT上找答案,而不是從老師的話語中擷取資訊。這樣一來,老師的有無似乎都不那麼重要了,不是嗎? 當然,也不是所有老師都做那麼多PPT,有的老師只是將PPT用來作為上課時的提示,比如在進行模版練習的時候。但是,模版練習一定需要PPT展示模版,學生才能使用,教學才能進行嗎?
沒有PPT也能練習教學模版嗎?
有的老師表示想利用教學模版來促進學生產出,以往都將模版放在PPT中,提示學生使用模版來優化自己的言語。但是,如果碰到無法使用PPT的情況(比如說:器材故障、學生明白表示對模版練習沒有興趣)該怎麼辦呢?這時候我們應該「化有形於無形」,舉例如下:
某次上課主題是運動,老師正在詢問學生美國人喜歡什麼運動。
上面的對話中,老師完全沒有使用PPT,而是靠著提問引導學生產出「在某地,某個運動算是最受歡迎的運動」這樣的小模版。學生在過程中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練習這個模版,而是一直在「回答」老師,跟老師進行互動,並在過程中逐漸完善這個模版所提供的表達方式。學生的注意力一直都在老師身上,他們專心聽老師的回應和問題,使得上述「看似」很多的話輪,能在很短的時間進行完畢。這段對話依靠的不是PPT的展示,而是老師對模版的熟悉度以及提問的精準度,證明即便不使用PPT,專業的老師還是可以流場地進行模版練習。
華語教師對PPT應有的認知
科技對教學一直是一種雙面刃的存在,如何讓這把雙面刃展現庖丁解牛的俐落,而不讓我們被其所傷,取決於老師對科技的態度和使用原則。我們認為,華語教師對PPT應有以下認知:
作為重點提示版,而不是提詞機
PPT不是提詞機,意思是不應該把每個例句、提問都一字不漏地放在PPT裡。它的作用應該是用來展示重點,比方說老師整理過後的近義詞比較、用言說方式還不足以描述的情境、練習活動時要求學生討論的面向等,因此是一個重點提示版。只出現必需的內容,避免不必要的裝飾
承上,既然是重點提示版,那麼就只需要出現必需的內容即可,至於其他花俏、可愛、逗趣等目的的裝飾用圖片或動畫,都不應該出現在上面。這些東西可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PPT的效用大打折扣。用來輔助教師經過思考、拆解、組裝、整合之後的教學設計
PPT不是教材,也不是提詞機,它所展示的重點是教師對教材吸收消化之後的結果。這個結果背後是將教材內容拆解、分析、歸類、組裝和整合的過程,絕對仰賴老師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換言之,如果只是將每個生詞或每個語法點一一製作成PPT,然後在上課時「展示」給學生看,讓大家跟著念例句或是造句,這完全是誤解了PPT在教學中應扮演的角色。
有,固然方便;沒有,也無損教學。
最後,老師們一定要有的認知就是,PPT是可有可無的。就算今天製作了PPT,老師仍然要具備不用PPT上課的能力。這個意思是,老師必須對課程有高度掌握,知道缺少PPT時,如何能調整成另一種方式上課。畢竟,在科技發展之前,人們也是透過自然交流或是其他方式學會語言的。
PPT究竟是華語教師的捆仙鎖還是登雲梯?端看老師是否具備足夠強大的思考能力和課程設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