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清楚,實則模糊的詞—「情境」

其實,我們都不太確定「情境」到底是什麼。

「練習語法點的時候,要提供情境來練習。」、「詞彙教學要提供一個情境讓學生可以了解」。類似以上的說法,在各大講座、師培課或是華語教學相關書籍和系所課堂中聽到的比例應該很高。因為,在情境中練習能提高教學成效已經是語言教學的主流觀點了。然而,你說的「情境」和我說的「情境」往往有些落差,以致於很多老師認為自己的教學明明已經帶入了情境,但為何還是沒能達到期望的效果?這就必須回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情境」到底是什麼?應該如何定義呢?

「情境」的定義是什麼?

一般說到「情境」時,對應的英文是situation,根據《劍橋辭典》的解釋,「情境」是指在某個特定時間、地點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或是因某些特定條件而存在的某個特定時空背景(the set of things that are happening and the conditions that exist at a particular time and place.)。另一個詞scenario也有人譯作「情境」,有時也譯作「情景」。根據《劍橋辭典》的解釋,scenario指的是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態(a description of possible actions or events in the future.)。因此,scenario也可以用於指稱電影腳本。

如果我們把「情境」對應為situation,把「情景」對應為scenario,下面的例子可以說明「情境」(situation)和「情景」(scenario)的差異與關係。Willem. H., Ties. B., Stephan. W. and Lisa. C.(2004)在一個對家庭成員的同理心研究中設計了一個六格漫畫,圖示如下:

他們給這個六格漫畫的說明是”Visual contextual scenario-An example of imaginary situation based on the probe results of one family”,這是根據一個一般家庭每日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境所設計出的,有脈絡可循的可能劇本。換言之,一個情境可以包含很多不同的情景。有早上出門的情景、到公司以後無心工作的情景,當然也有晚上爸爸回家和共進晚餐的情景。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無論是在人物設定、情節發展上,「情景」都比「情境」更具體,也就是說,某個角色處在某個「情景」,需要進行某個行動,都可以被預見。但是「情境」相對就比較模糊,以上例來說,這是一個一般家庭的每日生活情境。

那麼,「情境」對語言學習有什麼影響呢?Alexander Von Humboldt在80年代提出了一個看法,認為語言是不能被「教」的,我們只能創造一個有學習條件的情境讓學習發生( A language cannot be taught. One can only create conditions for learning to take place.)。「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理論秉持了這樣的看法,他們認為知識中的許多概念及規則必須透過在社會情境中的實際經驗才能獲得(Suchman, 1987)。二語教學法中的情境教學法(Situational Approach)認為語言可以被「教」,只要充分利用真實世界所提供的情境,選取其中可以提供最大練習機會者,組織所要教授或學習的語言結構,讓學習者在這些情境中進行練習即可。比方說在市場購物情境中練習數量詞與其他常用的購物短語,像「Num+M多少錢?」、「我要~」、「要不要~?」、「太貴了,便宜一點」等等。而市場情境可能會有許多不同的「情景」,比如說一個學生想殺價,希望透過不同策略(稱讚老闆、裝窮)來達到殺價目的。

綜合上述,我們知道「情境」是比較概括性的詞語,包含了許多「情景」在內,因此,我們在使用「情境」時,應該理解到這個詞語的多義性。

教學情境的設計原則

教學設計中使用情境是大多數語言教師和研究者的共識,那麼,情境的設計原則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前文中歸納出有關「情境」的定義來看。既然,「情境」有多義性,那麼我們可以根據其不同的特性(「情境」和「情景」的差異),設計出不同目的性的情境。

如果想讓學生依據自己的經驗、背景與相關知識自由作答,或者是分組討論並提出結論,那麼就比較適合以「情境」原始的意義來設計,比方說下面兩個例子:

例一

上次颱風來,高雄和台南宣布第二天放假,但是放假當天沒有什麼風雨,你覺得 應不應該放颱風假?為什麼?第二天風雨比較大,台南和高雄市長早上6點宣布放假卻被大家罵了。你認為為什麼?他們應該怎麼辦?

這個情境可以有很多發揮的空間和角色,可以站在上班族、公司老闆、外送人員、父母、學生等不同角色來說,讓學生運用老師希望教授的詞彙、定式或語法點來討論、發表乃至於辯論。

例二

王先生剛到桃園機場,想先到飯店去check in,請根據資料(可以提供機場航廈平面圖、 巴士或捷運車班表、飯店地址或地圖等相關資料)給他一些交通方面的建議。

這個情境很符合「情境教學法」提到的,要創造一個能讓學生能自然而然學習的情境的主張,這雖然是模擬的情境,但也是真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情境。當學生在課堂「演練」過之後,到真實世界就可以使用得更順利了。

如果想讓學生按照某個故事中的人物、情節設定來演繹或創作,就比較適合偏向以「情景」意義來設計。比如說下面的兩個例子:

例三

新年的時候,老闆請你到他家吃年夜飯,請想一想從進房子到吃飯,可以怎麼禮貌地稱讚你的老闆,讓這個晚餐更順利。

這個情景中的人物關係、地點、時間以及目的(讚美)都非常清楚,以初級的學生來說,至少可以練習「V得+adj」這個語法點。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從進門、寒暄、上桌吃飯、飯後甜點等一系列的行動,一步一步地練習特定語法點。

例四

上課的時候,老師說期中報告要用小組的方式,但你不想跟別的同學一起,因為以前的經驗不太好,所以你想自己一個人做。你打算下課的時候跟老師說明自己的想法,你應該怎麼說?

這個情景也有很清楚的人物關係、地點、時間和目的(說服與請求),學生需要「謀畫」一次與老師的對話,並且預測老師可能會詢問的問題,來準備自己的答案。

總的來說,「情境」對華語教學的重要性不言可喻,透過對「情境」定義的梳理,我們可以對照一下自己給出的情境是否符合課程的目標,並設計出更適合的情境。


參考資料

  1. 劍橋辭典
  2. Willem. H., Ties. B., Stephan. W. and Lisa. C(2004), Designing probes for empathy with families.
  3. Marianne Celce-Murcia(2011),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es: An ov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