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之前,先了解我—「中級」與「高級」究竟是什麼概念?
「我的中高級學生對我設計的問題興趣缺缺。」
「我發現自己沒辦法跟中高級學生深入討論。」
教中高級的老師們是否也遭遇了這樣的困境?碰到這種情況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教學設計出了問題。不過,答案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興趣缺缺代表的是沒有挑戰性,無法深入討論意味著不知道對方能進行怎樣的討論,也意味著老師本人對該主題的思考不夠全面。而以上種種其實都可以歸因到另一個更為核心的問題,那就是:老師不知道學生已有的能力是什麼,要往上提升的目標在哪裡。換句話說,就是老師不清楚中級和高級究竟是什麼概念,因此才會設計出學生覺得沒有挑戰性,而且也無法藉由討論提升語言能力的問題或教學。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回答「去高雄,怎麼去最好?」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知道目前的所在地,按照公共交通系統和我們個人的經驗,才能給予建議。我們可以將這裡的「高雄」理解為學生學習的目標能力,「所在地」理解為學生目前的程度與能力,而「公共交通系統」則可以理解為一套客觀的能力指標。了解這套「公共交通系統」(能力指標),才能為乘客(學生)量身打造一個適合他的行程(課程)設計。
外語能力的參考指標
在外語及二語教學和習得領域中,被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能力參考指標是以下兩個: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架構(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簡稱CEFR)、美國外語教學協會能力指標(ACTFL Proficiency Guidelines)。廖才儀、藍珮君、梁綺容、陳柏熹(2022)指出,這兩個框架都以溝通任務做為能力描述的基礎,也都以提供共通的語言能力描述為研製目的,已共存了約二十年,雖然制訂方向及理論相近,但制訂機構對等級定義、各項能力分級描述則有所差異,彼此間無法直接對應,需透過實證研究成果才能明確這兩套語言指標間的對應關係(頁2)。因此,他們以臺灣華語文能力測驗的口語測驗為媒介,建立了CEFR和美國外語教學協會能力指標之間的對應關係,參見圖一:
圖一:CEFR、ACTFL與TOCFL口語等級對照圖
引自廖才儀等(2022),〈CEFR與ACTFL大綱口語指標對應研究:以「華語文口語測驗」為媒介〉
一般來說,按照CEFR的分法,所謂的「中級」指的是B,而「高級」指的是C。根據上圖,CEFR的B1程度略低於IH(Intermediate High);B2程度落在AL(Advanced Low)與AM(Advanced Mid)之間;C1程度主要落在AH(Advanced High)至S(Superior)之間;C2程度則高於S(廖才儀等,2022,頁24)。雖然CEFR與ACTFL大綱在中、高級部分並沒有完全一一對應,但是基本上算是一致的。再加上,華語文能力測試口語測驗是以CEFR為參考基準的,因此我們認為,華語文能力測驗口語測驗對各級的能力說明,也可以作為華語老師對學習者應具備及未來需具備之能力的判斷。
「中級」與「高級」應該具備哪些能力?
根據臺灣華語文能力測驗官網,中級和高級的口語能力(註1)描述如圖二所示:
圖二:進階高階級與流利精通級能力描述
引自https://tocfl.edu.tw/index.php/test/speaking/list/2
我們可以將上圖中的內容分為三個面向:場域、主題和能力。如果用這三個面向來重新整理上述內容,結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中、高級口語能力三面向分析(吳珮文製作)
我們可以發現,中級和高級其實存在著很多明顯的差異。在場域部分,高級學生應該要具備在正式場合中表達的能力,但這並非對中級學生的要求;在主題方面,中級學生雖然觸及了具體和抽象主題,但仍聚焦於個人,而高級學生則進入了群體甚至陌生的領域。我們進一步將表格內容圖示化如下:
圖三 (吳珮文製作 )
我們藉由圖三梳理了從中級到高級的一些重點,可以作為教學的參考:
從場域的部分來看 高級學生必須要有在正式場域論述的能力,換言之,應該具備在所有場域發表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學生到了高級就自動會出現的,因為並不是學完了某幾冊教材,就叫做高級。反而應該是教中級的老師為學生設定的學習目標:能在正式場域發表。對目前正在教中級的老師而言,學生現階段應該具備的是在非正式場域發表的能力,以及在正式場域發表的潛力。
從主題的部分來看
中級仍然聚焦於個人,但是與初級不同,中級可以從個人出發,討論一些抽象的、假設性的主題。高級就不再只關注個人,而是上升到群體,因此,即便學生個人沒有相關的經驗與知識,仍能獲取有關資訊,並且整理出自己的論點,這就是高級。從能力方面來看
我們進一步將能力細分為三項,包括結構、風格與論述。- 結構部分:從中級到高級,先從有次序開始,然後要求有組織,最後達到架構完整。
- 風格部分:先從直接表達和語意連貫開始,然後要求清楚仔細地說明,進入高級後,要求要有說服力,並能描述細節,進一步體現清楚的邏輯,最後要能按聽者的需要調整語言,並為其整理重點。
- 論述部分:表達自我意見時要能說明簡單理由,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能產生清晰的論點並能舉例說明。第三步要能在意見不同的情況下做出結論,並且有回應相反論證的能力。第四步要能在不斷的論點辯證、言語攻防中維持立場,並且協助聽者得出結論。
上面整理出來的內容,可以視為判別學生目前所在之程度,以及未來所要達到的能力的說明。最後,我們就舉《當代中文課程》第三冊第七課—我最親的家「人」為例來進一步說明,不同程度可以進行的活動或討論建議。
這一課的主題是(養)寵物。
B1學生要能做到:以時間序為主軸的方式,說明自己養寵物的經驗(直接且語意連貫);對台灣人養寵物的方式表達自己贊同與否,並簡單說明理由;對不同群體養寵物的原因表達自己贊同與否,並簡單說明理由。
B2學生要能做到:辯論「小學生應該不應該養寵物」,清楚表達自己的論點,並舉例說明;清楚仔細並有組織地(比如以點列式的方式表達)說明對「領養自介信」與「領養切結書」或「家訪」的看法,並能舉例支持自己的論點。
C1學生要能做到:模擬電影「十二夜」的電影發佈記者會,與在場觀眾討論「人道毀滅」的議題,並提出有邏輯的論證支持,也能回應反對意見。
C2學生要能做到:模擬政見辯論會,由候選人針對「流浪動物與原生物種衝突」相關政見進行辯論,爭取選民支持。
這一課雖然是屬於B1的範圍,但是同樣的題材,可以上成不同程度的課,端看老師的眼光是否精準,以及課程設計功力是否到位。
註解:
- 臺灣華語文能力測驗官網針對聽讀測驗與寫作測驗都有相關的能力描述,不過,我們認為在課堂上最直接也最常見的是學生的口語表達,因此本文以口語能力作為中級與高級的識別討論項目。
◎參考資料 :
- 廖才儀、藍珮君、梁綺容、陳柏熹(2022),〈CEFR與ACTFL大綱口語指標對應研究:以「華語文口語測驗」為媒介〉,《華語文教學研究》,19.2,頁1-32。
- 臺灣華語文能力測驗官網 https://tocfl.edu.tw/index.php/test/speaking/lis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