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台語教學 教學思考 詞彙問題 語音漢字 語用問題 語法辨析 語法整理
「~起來」跟「~上來/下來/下去」語義有相似重疊的部分,所以怎麼區別呢?如: 1.「跳上來」跟「跳起來」有什麼不一樣?2.「撕下來」跟「撕起來」呢?3.「留下 來」跟「留起來」呢?4.「做下來」跟「做下去」呢?
閱讀更多 >>可以說「這學期,我有三天沒去上課」,但卻不可以說「今年我很忙,一個禮拜不能 跟你去旅行」? Time-Duration的否定有什麼限制嗎?
閱讀更多 >>為什麼「在樓下哥哥做什麼」聽起來很奇怪?需要改成「哥哥在樓下做什麼」比較順? 所以「在+處所」在句中的位置有幾種,又有什麼不同的差異?
閱讀更多 >>「我跑上來/去了」、「我跑下來/去了」語義具體易懂,就是從上面跑到下面,或從 下面跑到上面,有方向性。但「休息了吧,再跑下 去就倒了」這裡的「跑下去」卻是繼續跑的意思,而非方向性;到底「上來/上去/下 來/下去」搭配哪些動詞?有多少不同的語義呢?
閱讀更多 >>我們中文的「V起來」,一下子是「請你站起來」,一下子又是「這張椅子坐起來很 舒服」。到底「V起來」有幾種意思啊?複合趨向補語向來都是外籍學生學習的難點, 除了具體語義之外,還有抽象語義。我們先從「V起來」來介紹吧!
閱讀更多 >>「嗎」問句不等於「V不V」問句嗎?兩種問句的疑問性質一樣嗎?在結構上,兩者有 時可以互換,有時又不能互換?差異在哪?什麼時候可以互換?什麼不能互換?
閱讀更多 >>上一篇懸而未決的H類形容詞,跟G類一樣都不是屬於五種感官可立即辨知之類的, 而是偏重主觀判斷的性質,但G類能重疊(使用上有些限制);而H類卻無法重疊,為什麼?當中有什麼差異?
閱讀更多 >>「鼻子高高的、嘴巴小小的」談得是單音節形容詞的重疊,但是並不 是全部的形容詞都可以重疊呢。比如,我們就不會說「東西貴貴的、學校近近的」。 能不能重疊,有沒有什麼規則呢?
閱讀更多 >>「他正在睡覺」跟「他正在睡覺呢」,多了「呢」有什麼差別?除了「呢」,還有 「吧、啦、啊」,在句尾放上這些語氣詞又會有什麼不一樣?
閱讀更多 >>學校、機構也這樣要求老師:「這學期要上完10課。」、「這是密集課程,8週要完 成15課」,一味追求短時量多,急速達量。問題這樣真的能達標?紮實穩固運用的達 標嗎?這是吸收與成效的問題,而不是時間快慢的問題!
閱讀更多 >>以「寫同學的名字」來看,加了不同的趨向補語,各有什麼側重語義呢?如:「寫『上』同學的名字」、「寫『下』同學的名字」、「寫『出』同學的名字」、「寫『起』同學的名字」。
閱讀更多 >>簡單趨向補語只剩下「V進、V出、V起、V開」這四個,感覺好像沒「V上」跟「V下」 那麼複雜,是嗎?是~吧?至少沒有上幾篇那些那麼難。像「走進教室」、「掉進水 裡」是空間的進出,很容易理解的;但「聽進勸告」、「吃進營養」這些呢?
閱讀更多 >>各位老師是怎麼看待教學中的「簡報」使用呢?商業簡報到處談,說著三大要點、四 大禁忌、五大守則的,能套用在教學簡報上嗎?投影片字越少越好------語言教學, 字怎麼少?一張只放一個重點------好像行,但上課節奏就拖了?圖像與照片是王道 ------抽象意思怎辦?語言教學用的簡報有什麼要點、禁忌跟守則嗎?
閱讀更多 >>一般教學都強調「熟能生巧」、「大量操練」還有「精講多練」,學生的 學習成效靠這幾個技巧就行了嗎?在語言教學裡,「重複」是有必要的,但學習成效 是靠這個關鍵產生的嗎?在教的過程中,是否忽略了(新)概念建立的認知過程?
閱讀更多 >>怎麼幫學生了解並記憶這些看起來不像「上面/下面」的「上/下」?有沒有比較簡單 有系統(道理?)的方式呢?能不能避免跟學生說「對不起,中文就這樣用,請記起 來」。
閱讀更多 >>上篇已經談簡單趨向補語:動詞+「表趨近或遠離」的「來去」類,是不是也要談談 簡單趨向補語接「表動作方向的情況」的「上下進 出起開」那類補語;感覺有點複雜,比如「V上」,可以說「爬上桌子」,也可以說 「考上大學」,好像不是同一個「上」呢?
閱讀更多 >>「~來/去」這兩個接在動詞後的補語,語料上比其他趨向補語來得少。臺灣中央平 衡語料庫或者網路語料,以「V.得/不來(換不來)」、 「V.得/不去(除不去)」出現的方式最多;而大陸那邊的語料也只有幾十筆,是以 文學故事描述的情況居多。
閱讀更多 >>趨向補語通常都有具體跟抽象的語義,這跟什麼有關?同樣的動詞,同時具有具體與 抽象語義,如何區辨?或是接上哪些動詞或形容詞表具體趨向語義?哪些表抽象語義?
閱讀更多 >>問過一些朋友老師:這兩者都說嗎?覺得語義一樣嗎?他們覺得兩者沒什麼差別;或 者有一點點差別,但是太難區辨。而搜查語料庫,兩種都有不少,這表示都有人使用, 但是「多吃一點」出現的比例比「吃多一點」來得多的多。
閱讀更多 >>一般來說,「這麼」是「近指」,而「那麼」是「遠指」;也就是說,在使用時是以 「說話者」做為參考的基準點,若是指離說話者較近的事物,選用「這麼」;若是離 說話者較遠的事物,則選用「那麼」。
閱讀更多 >>最早遇到「這麼/那麼」是在《實用視聽華語》第二冊第五課的「A沒有B這麼/那麼 adj.;A不像B這麼/那麼adj.」,那時感覺有一點差別,但並沒深入;最近剛好有老 師詢問「這麼adj跟那麼adj.一樣嗎?」,所以就趁機好好面對整理。
閱讀更多 >>一直來對於這三者差異的答案聽到的總是「語氣強弱的不同」。真的只是這樣嗎?要 這麼簡單,為什麼老有人問呢?這三者到底有沒有具體可辨的標準?若真是語氣的差 異,那「語氣強弱」的判斷是否有「跡」可循?
閱讀更多 >>上一篇談的是名詞類修飾語跟「的」的搭配關係,以下是尚未處理到的問題:「雖然 『的』後是無生命名詞,但我們在生活使用中,會省略『的』,這怎麼說明?」、 「形容詞類修飾語跟『的』的搭配關係,有幾種》?」
閱讀更多 >>外籍學生想問的,華語老師想處理的不外乎下面幾個問題: 何時該加?何時該省?何時加與不加都可以?何時加與不加的意思不一樣? 資料看起來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從性質描寫角度來分;一種是從名詞是否表分類來分。 這些方式有什麼問題嗎?
閱讀更多 >>你們覺得這「剛」、「剛剛」、「剛才」三者,哪個最難處理?我自己覺得是「剛剛」 ,為什麼呢?因為不只是大陸、台灣語義用法的差異,就算是台灣人都有不同的語感 呢!所以先來處理「剛 」跟「剛才」,之後再來處理麻煩份子。
閱讀更多 >>「你們都喜歡吃臭豆腐嗎?」這個問題的部分否定,你會回答「我們不都喜歡吃臭豆 腐」,還是「有的喜歡,有的不喜歡」。答案應該是後者,但是教材上給的是前者。 這讓我思考:我們所要教的,是符合生活使用的,還是教材上給的呢?
閱讀更多 >>話說幾天前在研究某個部落格的內容,看到了「我才不去!我就不去!我偏不去!」, 腦子馬上被卡住。一直想着「才、就、偏」這三傢伙,類型一樣,但性格應該有些差 異吧?
閱讀更多 >>關於「就」,以為中文用得很多,查了資料之後,發現真的用得太多了,多到好難整 理歸類;不過,這篇僅就一般句子,加上「就」”這用法討論。
閱讀更多 >>之所以談「就是...,才...」是看到了一些教案及句型教學設計的問題,覺得句型教 學的切入跟語法點一樣不易,都會讓老師們費一番腦筋!找了幾本教材跟語法書,多 數談的都是「就」本身,或者「就是」,甚少說到「就是...,才...」這句型,好像 只出現在《實用視聽華語(四)》第七課。不過......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