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形容詞可以進入「AA」重疊式?

佈咚發問

「鼻子高高的、嘴巴小小的」談得是單音節形容詞的重疊,但是並不 是全部的形容詞都可以重疊呢。比如,我們就不會說「東西貴貴的、學校近近的」。 能不能重疊,有沒有什麼規則呢?

終於要面對這個不容易的問題:單音節形容詞重疊的問題。

形容詞重疊的範圍很大很廣,我們這篇討論的範圍就先只就單音節形容詞的重疊,也只限定在教材教學範圍與初中級程度在語言使用的範圍來進行討論。

形容詞的重疊在初級程度就會教,分別出現在《實用視聽華語》第二冊第11課,以及《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第10課。教材所給的例句當然是可以「AA」的形容詞,《當代》雖給了不可「AA」的形容詞(如多、貴、近、忙、新、少),但並沒說明為什麼,這就令人更想探究了。

一談到形容詞的重疊,有兩個一定會問的重點:
1

形容詞重疊的規律:到底哪些形容詞可以AA,哪些不可以?

2

形容詞重疊的功能:為什麼要重疊?重疊前後有什麼差別?

到底哪些形容詞可以AA,哪些不可以AA?

我們先來看看下列幾組單音節形容詞,是否能重疊:

A

黑/白/紅/綠/藍/黃/灰/青...

B

高/矮/胖/瘦/肥/大/小/長/短/寬/窄/厚/薄/鬆/亮/暗/舊...

C

圓/方/尖/禿/扁/歪/斜/平/直/彎...

D

酸/甜/苦/辣/鹹/淡/濃/澀/香/臭...

E

軟/硬/滑/粗/細/冷/暖/冰/涼/溫/乾/濕/黏/緊...

F

痛/癢/刺/酸/疼/麻...

G

多/少//好/遠/帥/美/醜/笨/傻/累...

H

吵/難/忙/強/準/近/新...

會發現A~F類基本上是可以自由重疊的。  

A~F類能重疊的原因

因為這些單音節形容詞是透過不同感官來辨認事物的屬性,A~C視覺類,含顏色、大小、形貌;D味、嗅覺類;E觸、聽覺類;F感覺類等;越是直觀、具體可感,越容易進入重疊式,進行生動形象地描繪。

而其中又以視覺類的形容詞最易重疊,因為最具體直觀,且屬於比較永久固定的屬性,所以表示這些屬性的形容詞可以在名詞前(當定語)重疊,也可以在名詞後(當謂語)重疊。如:

1

西瓜外面綠綠的,裡面紅紅的。(視覺/謂語)

2

他的鼻子高高的,嘴巴小小的。(視覺/謂語)

3

那個大大的蘋果是日本的蘋果。(視覺/定語)

4

大家都喜歡新房子,只有李小姐喜歡舊舊的房子。(視覺/定語)

而靠其他感官:味、嗅、觸、聽覺與感覺等來辨認屬性的形容詞,常常涉及靠經驗者體驗或感受得來的暫時情態。因此,在這個時候形容詞重疊後常出現在名詞後(當謂語)或動詞後(當補語),屬於短時產生的情態非屬性。當然若屬於永久固定的性質,則也可以在名詞前(當定語)重疊。如:

5

這杯牛奶酸酸的,是不是壞了?(味覺/謂語)

6

這衣服到底弄到什麼東西,怎麼聞起來臭臭的?(嗅覺/補語)

7

這種布料刺刺的,適合拿來做衣服嗎?(觸覺/謂語)

8

她笑得甜甜的,真惹人疼愛。(感覺/補語)

9

我喜歡吃脆脆的餅乾,而不是軟軟的餅乾。(感覺/定語)

10

我覺得她說話酸酸的。酸酸的葡萄是我最愛的水果。(味覺/謂語、定語)

從句10的兩句來看,「酸」既可以形容「話語」也可以形容「水果」,但是話語酸是一種暫時的情態,而非永久的性質,因此我們很少說「酸酸的話」(當定語);而酸葡萄是葡萄的屬性,因此,可以說「酸酸的葡萄」(當定語來限定葡萄種類)。

G、H兩類的重疊度低

而G、H兩類都是屬於知覺感受類,偏主觀的判斷,較為抽象,不易把握固定語義的形容詞,重疊自由度較低。H類的形容詞完全不能重疊,原因尚未找到。

G類的形容詞大致上是可以重疊的,但是使用上會有一些限制或固定用法。重疊後,常放在動詞後當補語,幾乎不當定語來用(除了“少”例外),因為不屬於永久不變的屬性。如:

11

我終究不清楚愛的面目,不能承受愛的傷害,終究只能逃,逃得遠遠的。 

12

長得帥帥的、醜醜的/穿得美美的/看起來傻傻的、笨笨的...

13

問題多多/麻煩多多/多多關心周遭的朋友/多多舉辦這樣的活動... 

14

少少的篇幅/少少的參加人數/少少的預算//穿得少少

這一類中「多/少」是比較特殊的用法:

  • 「多」重疊後接在名詞後當謂語,但不加“的”,也可放在動詞前當狀語用,表示動作的多量。
  • 「少」則是重疊後放在名詞前當定語,表名詞的少量,而唯一當補語的,可能是受到「我要在穿得少少的季節和你再見」這首歌的影響。

所以結論是:

  1. 越是顯於外表而容易靠五官清楚地辨認屬性、性質的單音節形容詞越容易重疊。
  2. 憑主觀判斷的屬性、性質,或不易從事物外表辨認或決定屬性的形容詞就不易或不能重疊。

為什麼要重疊?重疊前後有什麼差別?

形容詞重疊的功能是用來「繪景描摹」,這是很多學者專家討論出來的共識:

  • 王力(1943)稱為「繪景法」,也就是 “要使所陳述的情景歷歷如繪” ;
  • 朱德熙(1056)將之歸為狀態範疇,認為是一種描寫性成分;
  • 呂叔湘(1980)則直接稱為「生動形式」。

換句話,更詳細來說,

AA重疊式的功能就是: 在具體的事件場景中對事物的貌、形、色、聲或動作的情狀方式進行足量(生動)的描繪。

從上面的描述來看,可以知道因為要對事物的貌、形、色、聲進行描寫,因此能進入重疊式的形容詞是須能從外表感官來辨認屬性的形容詞。

但所謂「足量生動的描繪」是什麼?怎麼從重疊式表現出來?

有學者對形容詞原型(大)和重叠式(大大)做過語法功能方面的比較統計:

  • 形容詞重疊式常常用來擔任定語,就是常放在名詞前面,修飾描述名詞,
  • 其次則是用來修飾動詞的狀態,以及說明動作後的狀態情況;

這表示描寫性大大增強,陳述性減弱的特徵。也就是說,重疊後表示的是程度量的增加,而非性質的存在,如:  

15

誰不喜歡美美的房子呢?(定語,表美的量,而非美不美)

16

都快上課了,你還這樣慢慢地走,怎麼來得及?(狀語,表慢的量,而非慢不慢)

17

這東西保證讓你吃得嘴甜甜的,每分每秒都笑得甜甜的!(補語,表甜的量,而非甜不甜)

而「足量」指的是形容詞重疊後所表的的程度量,而這程度量的範圍是使用同一種語言的人所共同接受或認可的程度範圍。

什麼意思?

比如說我們形容一個人「個子高高的」,一般應該是指漢語群體所共同接受或認可的「高個子」的程度範圍。也就是這個程度範圍不能太過極端,因此若說「姚明的個子高高的」,這句子就顯得牽強;再如一位小姐的頭髮長過腰際,說她「有一頭長長的秀髮」似乎也不恰當。

而這重疊式所表達的共同接受或認可的程度範圍,是基於語言群體共同的主觀認識,也就是在所共同具有的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如「彎彎的眉毛」並不是只是某個人所認識的「彎」,而是大家所認識「彎」。這種社會共識一般不容易被否定,如:

18

張小姐的眉毛彎彎的。

*張小姐的眉毛不彎彎的。

19

他逃得遠遠的。

*他逃得不遠遠的。

總的來說,能用形容詞重疊式加以描述的對象:

其性質限於通常的、適中的狀態,而非超常的、極端的情形。這樣,說者才能用形容詞重疊式傳達出一種估計的、模糊的程度範圍,讓聽者有所想象空間,形塑出認知的意象圖示。

意象圖示是人對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認識結構,藉由以往的經驗學習認識新的事物。也就是說,我們說「彎彎的眉毛/彎彎的月亮/彎彎的鐮刀/彎彎的小路」中的「彎彎」大概都是差不多的彎度。因此,當我們接收到新的「彎彎的XX」時,就會用已經形成的對「彎」的固有認識來預測型塑該事物,從而形成並建立清晰穩固的形象。

所以形容詞重疊式能足量生動的描繪是由此「認知過程中形成的圖像」而來的。


參考資料

  • 劉月華--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 徐晶凝--漢語語法教程-從知識到能力
  • 李勁榮、陸丙甫. 2016. <論形容詞重疊式的語法意義>. 語言研究
  • 李菁菁. 2009.<漢語動詞與形容詞重疊式之量性對比分析>. 清華學報
  • 戴宇苹. 2016.《漢語「形容詞重疊式」的語義、篇章、語用研究及教學啟示》碩論. 台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語料出處

  • 網路語料-Google
  • 中央平衡語料庫
  • 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