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的否定,除了「都不」,也有「不都」嗎?
「都」不算是個難教的語法點,也跟著教材給的教了好幾年,竟然在這一兩個月出現了重新思考的想法。“源”起於兩事件:
一件是請外籍學生的太太幫忙複習當次所教的「都」、「都不」、「不都」,下次來她問我:「不都~」是什麼意思?我們真的會這樣用嗎?
一件是從沒接觸過華語教學的師資培訓班學員對於我們討論「都」怎麼教,怎麼帶時,提出疑惑說:可是我們不這麼說「不都是~」啊!
所以,就出現了三個問題:
- 教材給的怎麼辦?
- 「都」的否定無「不都」,那該怎麼回答?
- 「不都」不用在這裡,用在哪裡呢?
該不該按教材給的教?
老師常常跟着教材教,教材怎麼給,老師就怎麼教,學生就照着學的方式。像「都」,不管是教材,或者語法書所說的,它的否定是「都不」跟「不都」。但上面兩件事讓我思考:我們所要教的,是符合生活使用的,還是教材上給的呢?
我是這麼認為:
語言是用來在真實生活中,溝通交際使用的,既然實際互動交流沒這樣用,幹嘛這樣教呢?
學生認真努力學習後,回來說:
老師,我的台灣朋友說他不會這樣說。 老師,我朋友說這樣說好奇怪。
徒增學生挫敗感。因此,若遇這種情況,我會試着調整教材符合生活中使用的方式,讓學生能現學現用,提高成就感。
以「都」提問的部分否定是什麼?
針對這個問題,稍微做了小調查。若以「都」來提問,B的回應應該是什麼?
→
選②跟選②+③的比例最多,採用告知吃與不吃的人數為回應方;可以細節回應,連誰吃誰不吃都說了(如②),或者比較模糊的,只說吃與不吃都有(如③)。而選①是最少,其中除了一位外,都是華語老師,猜想可能受了教材的影響。
至於②與③的差異,有這樣的想法:
- 若被問者是群體中的一人,或者感覺問者親近或熟悉者,則會傾向回答得比較清楚一點,採用②回答;
- 若詢問者是面對群體並不指定人問,或者感覺不熟悉或有距離者,則會傾向模糊回答,採用③回答。
很有趣的觀察,沒深究,就大家參考囉。 因此,教學時,「都」的提問,我會教學生②與③的回應。
那,「不都」用在什麼地方呢?
「不都」不出現在以「都」提問的部分否定,那我們用嗎?
查看了一些網路語料,我們常在兩三種情況下使用「不都」:
A. 否定疑問:不都~嗎?/QW不都~?
多用在口語。以否定疑問來表達肯定意思,有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情況,沒什麼好意外的語氣。如:
1
2
3
4
B. 肯定陳述:(並)不都~。
多用在正式、書面場合,像新聞、報告、陳述事實等。用肯定陳述來說明確定已存在的事實與情況,常與「並」連用。如:
5
6
7
8
C. 肯定反駁:不都是~ 。
多用在口語,特別是雙方對話時。用來反駁對方的指責與歸咎,指出不全是我/他(對方所指責的對象),還有別人。如:
9
10
11
備註:
一些語料為「還不都是~?」,我認為與本篇所談的意義、用法不同,所以沒拿進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