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就是,加上了「就」,到底強調什麼?
關於「就」,以為中文用得很多,查了資料之後,發現真的用得太多了,多到好難整理歸類;不過,這篇僅就一般句子,加上「就」”這用法討論,比如:
- 我是→我就是
- 你啊→就你啊
- 我喜歡吃臭豆腐→我就喜歡吃臭豆腐...等等
這類加上「就」的功能。
即是語法書上說的"加強肯定、表示語氣"那類,出現在《視華》第一冊第八課生詞。
更完整的情境是:
1
2
3
4
到底為什麼要加「就」呢?功能是什麼?
上面的例句分成兩類來看,我認為「就」有兩種語義功能:
A. 找到標的
所要找的、問的、想知道的人事物,不在遠處,就在眼前或周遭;或說找到所要找的標的了。就是一般語法書說的強調或肯定的點。 如:上面的1、2兩句,以及下圖的①②③④⑤句。
句1:所問之人是張小姐,所以張小姐“強調”我就在你眼前。
句2:被問之人覺得問話者竟然不知道所說的就是自己,所以被問者“強調”不是別人,就是我眼前的你啊。
句①:那人之前曾多次詢問誰是趙經理,現在終於見到了,終於在眼前了,所以說這「就」是你一直想知道的趙經理。
句②:同句①,所問之人是要找的人就在眼見,所以“強調”我就是。
句③:所找的地點距離你不遠,就在你在的這棟樓二樓。
句④:同句3,不遠啊,你在的這層樓樓下就有。
句⑤:要找之人不遠(難),是所問之人的弟弟,也差不多近在眼前,因此使用「就」。
上述的句子之所以加上「就」,是為了“凸顯、強調”你要/找的在眼前,不在遠處的感受。教學時的情境就是直接站在某學生的面前,直接問他誰是某某某(面前學生的名字)/308教室(你們上課的教室)在哪裡?
B. 反駁對方想法
認為對方的想法太過主觀、偏頗而反駁。這功能所看的語法書與教材都沒談到。如:句3、句4。
句3:A認為臭豆腐太臭,一定沒人要吃。但在他面前的B則持跟A完全不同的意見,她自己就是一個愛吃臭豆腐的人,所以使用「就」反駁。
句4:A認為宋仲基太帥了,每個人都會喜歡他的。但是他面前的B則持跟A完全不同的意見,她自己就是一個對宋沒什麼感覺的人,故用「就」反駁。
我們來看看不用「就」的回答會是用在什麼提問上。
5
6
句5、6的提問,若用了「就」回答會顯得很突兀,而且不符合提問回答。這可進一步證明我們上面的推論是正確的方向。
B類的「就」一定得在主語後,若將之置放在主語前,則「就」的語義會轉換成“只有”的意思,如:
7
8
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是:「我就是 」跟「就是我」。
目前的想法是:
- 「我就是=我是+就」即是上述的情境,"凸顯、強調"近在眼前、顯而易見的目標;最經典無誤的例子就是打電話。如:
9
- 而「就是我=就是+我」好難找到情境來討論驗證?持續搜尋情境中。
ps.「就是」是一個很好玩又複雜的詞彙,也是搞得師生頭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