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喝越清醒」可以,可是「越喝越醉」很奇怪?
老師,我可以說「我越喝越醉」嗎?
「越A越B」是華語中常見的語法點。教授這個語法點時,我舉了「啤酒越冰越好喝」當作例子,結果觸動了愛喝台灣啤酒的學生,舉一反三地說出「我越喝越醉」這句話。當下我覺得這個很怪,不符合我的語感,但又無法即時向學生說明原因,於是告訴學生這是我的功課,待我找到答案之後再回覆他。這篇文章就是我的答案。
「越A越B」中A和B的關係
關於「越A越B」中A和B的關係,研究者們目前的共識是它們存在著「倚變關係」。這個詞由呂叔湘教授於1982年的《中國文法要略》中提出,刑福義(1985)進一步指出:「越A表示的是一個無限變異的條件或依據,越B表示的是一個相應產生的無限變異的結果。」( 刑的原文是採用XY而非AB,然而許多研究都採用AB作為代號,為了行文一致,我們採用AB,此處X以A代換,Y以B代換,其他文字不變。)A和B之間的「倚變關係」簡單來說就是表示在程度上,B隨A的變化而變化。這個變化可能體現在性狀、程度、數量、時間與空間等方面,比如說:
1
2
3
4
以上四個例句中的B都隨著A的變化而變化,不管是正變(大、多、遠)或是負變(暗)。但這種倚變關係並非只有B隨著A變,也有A隨著B變的情況。閻立媛(2005)就提到了這一點,他舉的例子如下:
5
例5中的A(詞語見於不同辭典的次數)是受到B(流行程度)的影響而改變的。流行程度高的詞語,見於不同辭典的次數就多。閻立媛也指出,A和B之間不僅有倚變關係,還有「偶合關係」和「對比關係」。所謂的「偶合關係」是指A的變化恰巧在B的變化中發生,比如說例6;而「對比關係」是指A、B中只有一個發生變化,比如說例7:
6
7
例6中的A(走)和B(天亮)並不是因為A影響了B而產生的變化,沒有「走」,「天亮」依然會發生;例7中的B(黯淡)看似發生變化,但事實上綢段本身的色澤並沒有改變,只是因為與玻璃的明亮度對比之下,才「好像」產生了變化。
不管是倚變關係、偶合關係或對比關係,A和B都必須具有動態(比如具有量的可變性)或持續(單一動作或狀態持續,或者在一定時間內能多次重複)的特質。換句話說,靜態程度很強的動詞(比如:屬於、等於、作為、姓)不能用於A的位置,而具有終點或界線的瞬間動詞(比如:飽、死)不能用於B的位置。
「越喝越醉」的問題在哪裡?
在處理「越喝越醉」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越活越老」、「越活越死」、「越吃越飽」這三組也不符合我們的語感。為了避免個人語感太過主觀,於是我們透過Google、YAHOO等搜尋引擎,以及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和政大華語口語語料庫進行語料查找。在兩個語料庫中並沒有發現相關語料,在兩個搜尋引擎中發現了少量「越喝越醉」、「越活越老」的語料,但是「越活越死」和「越吃越飽」則完全沒發現。根據前述,我們可以歸納原因如下:
- 1.「醉」和「老」都具有量或程度的可變性,比如「醉」可以拉出一條從微醺到酩酊大醉的程度軸,而「老」也可以找到從初老到耄耄之年的生理或心理年齡軸。但是,這兩個狀態動詞其實都有一個變化的臨界點。以「醉」來說,從清醒到醉有一個臨界點,酒精在體內累積到某個程度時,就跨過清醒和醉之間那條模糊的界線。而以「老」來說,年輕和老之間也有一條模糊的界線。比如我們常說二十五或三十歲以後,生理機能就開始走下坡了。不僅生理如此,心理也是。從某方面來說,它們有瞬間改變的意思。如:
8
9
例8想用藥物維持住清醒和醉之間的那條界線,但可能適得其反,在跨過清醒那條線之後,醉的量就開始增加了。例9年輕人是生理年齡小的人,但這些人卻沒有與其生理年齡相符的心理年齡或者是態度。他們的心理年齡或生活態度已經跨過了年輕和老之間的那條模糊界線,往老的方向增加了。所以,「越喝越醉」和「越活越老」雖然可以,但並不是典型的「越A越B」的用法,所以乍聽之下有點不合語感,而且語料並不多。
- 2.「飽」和「死」是瞬間變化的動詞,「飽」是食物累積到一定的量之後,身體感受到充足並且食慾被滿足的狀態。而「死」更不用說了,這是「生」的結束,在那結束的一剎那就瞬間進入「死」的狀態。因此,這兩個詞沒有量或程度的可變性,故而不可進入「越A越B」的用法。
以上是「越A越B」的一些小整理,希望對老師們有所幫助。
◎參考資料:
- Google搜尋、YAHOO搜尋
- 程偉(2009),〈「越A越B」格式的語義分析〉,《棗庄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頁56~60。
- 呂叔湘(1982),《中國文法要略》,北京:商務印書館。
- 刑福義(1985),〈「越X,越Y」句式〉,《中國語文》第4期。
- 閻立媛(2005),〈「越A越B」的語義、語法制約〉,《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五卷第1期,頁52~55。
- 趙國軍(2010),〈也談「越A越B」—從量範疇的角度看倚變關係〉,《長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3期,頁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