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簡單趨向補語「~上」、「~下」
佈咚發問
上一篇整理了「V上、V下」的所有結構,但是教學上需要的問題,加上補語「上/下」的語義不同呢?
「V上、V下」的結構整理清楚後,進一步就要解決教學上可能會碰到的問題:
這問題我們借用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了解處理或許個不錯的方法。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及新的抽象事物與概念,是透過身體的經驗來認知、學習的;也就是說用我們身體已建構的結構或模式(意象圖示)來類比、類推、譬喻或延伸,去理解新事物。
從認知層次上看,譬喻是人類企圖理解與表現抽象概念的重要方式。兩種本來不相干的現象常可藉譬喻的運用構成新的認知關係, 而成為人類了解新事物、新現象的機制。
到底這些不同的「~上」是怎麼來的?
我們對於補語「上」的意象圖示是一種路徑的模式。某位移物從低處起點-->路徑-->高處終點。如下:從低處(起點)往高處位移,抵達終點。
從路徑圖示來看,補語「上」有兩個核心語義:一是從具體位移而來的「由低到高位移,並抵達終點」,二是位移完成後所形成位移物「接觸、附著」終點的情況。
一、由低往上位移,並抵達高處終點
補語「上」側重抵達終點的語義,跟其後接終點處所有關。這個從下到上抵達終點的終點,可以是指從具體處所/標的物到抽象的目標。一般來說,我們認為高處象徵努力追求的目標,目標也表示標準的量。詳細說明,如下:
1
2
處所後能加上「來/去」,不能換成把字句。 此類是最具體的位移行為(位移物從起點--路徑--終點),學生最容易掌握,可以從這類做基礎往外延伸或者類比。
3
4
5
抵達的終點處所可延伸指涉抽象的目標與結果,甚至是以數量表示。而“目標/結果”隱含著努力向前的動力,非輕易能達到的目標,或出乎意料之外造成結果的語義。因此,常會與「終於」、「竟然/沒想到」、「希望/期待」共現,如:
6
7
8
9
10
11
此類不能在目標後加上「來/去」,視動詞性質決定是否能轉換為把字句。
兩者的差異:
- 第1類的是指位移物(施動者)抵達終點;
- 第2類的施動者使位移物(具體/抽象人事物)到達終點。
二、表「接觸、附著」
抵達終點後,表位移行為完成,因此也表位移物與終點接觸後附著的語義。
12
此類動詞帶有開合義,位移物的起點=終點。
13
此類動詞常是穿戴類,位移物通常是服飾周圍物品,可包覆身體。
14
這些不同的「~下」也是這樣來的嗎?
補語「下」的意象圖示也是一種路徑的模式。某位移物從高處起點-->路徑-->終點。如下:從高處(起點)離開往低處位移,抵達終點。
補語「下」的語義皆是從位移運動的過程中衍生而出的,有以下幾種:
- 一、「從高處往下位移的語義」;
- 二、持續往下後,將「與起點分離、脫離」;
- 三、往下最終抵達終點,表位移動作的「停止、結束」,位移物的「留存、擁有」;
- 四、持續擁有產生量,因此有「容納」之義。
一、由高處往下位移
補語「下」最具體的語義是由上往下,這由上往下表現在「下」後之賓語:起點處所、位移物,以及姿態動詞。詳細說明,如下:
15
此類動詞為帶有趨向義的動詞,賓語為起點處所,表從起點往下位移。
16
17
此類指的是施動者是位移物由上往下移動。當然表現在具體的物件, 至於抽象物件是由具體的空間上到下,延伸到抽像的空間如身體的空間,所以口氣從嘴巴(起點)往下到肚子(終點),以此類推。
此類動詞多帶有趨向語義。雖位移物也有離開起點的情況,但是在理解都圖像中,側重由上往下,因此,我歸在此類。
18
將身體看成巨大的空間,其中的身體部位就能彎曲位移,因此也能表現由上到下的情況。這類「下」後是不接賓語的,除了「彎下腰/彎下身子」。
延伸的語義之共同結構:V+「下」+具體/抽象位移物
位移行為一直往下後的動作變化,跟位移物的移動有關,因此,接下來幾個類比、引申出的抽象語義,補語「下」所接的賓語都是位移物,包含具體抽象的人事物。
依據位移物在位移過程的階段,再搭配不同語義的動詞,而衍生出幾類抽象語義:
二、與起點脫離、分離
補語「下」側重離開起點的語義,是跟「下」後的處所賓語有關,「下」若接處所賓語,一定是起點處所。既然是表達脫離、分離,因此著重在位移物的移動上,施動者使位移物從起點離開、分離、遠離等。
19
20
- 若帶具體賓語的動詞多帶有割離義的切割摘剪類動詞。
- 若帶抽象賓語的動詞則多帶有拋棄義的拋扔丟類動詞。
三、停止、結束→存留、擁有
一直往下或下墜最後一定會碰到地面或終點,就會停止、結束位移行為;也就代表位移物的停止不動。此類常與停止義動詞搭配,如:
21
停止後,若不再有任何動作,就表位移物的存留,甚至施動者的擁有。常與留存義動詞搭配,如:
22
23
四、容納
有留存擁有物,就必須有地方存放,因此藉由接上「位移物的數量」來表示容納的語義。此類補語「下」賓語為數量短語或者不定量詞短語,如:
V+「下」+數量短語/不定量詞短語
24
25
至此,都是在解決第一個問題,不知道這樣是否在教學上能比較幫助老師教學解釋,或者學生記憶呢?
一些其他問題
我們以「寫名字/寫上名字/寫下名字」來看,以下情境你會選哪個填呢?
26
27
28
從上面的情境,我們可以得出: ①寫名字----側重的是做「寫名字」這整個動作 ②寫上名字---側重的是須在要求的終點(通常是表格、考卷,名字該出現的“地點”)出現名字,重點必要終極目標。 ③寫下名字 ---側重的是名字的存留,在哪裡出現並不重要。
當我們區別了補語「上/下」的差異,這些就好解決了。
「~上」的核心語義在於抵達終點,而嘴是屬於開合類的,起點與終點是一樣的,所以是「閉上」。
「~下」的核心語義在於離開起點,並與終點接觸的停止。嘴巴若抵達終點還是閉著的,跟動詞「開」的語義相矛盾,因此沒有「開下(嘴)」這用法。
還是在於「上/下」的核心重點語義。
- 貼上郵票,側重的是郵票需要出現在該出現的地方(抵達終點)。
- 撕下郵票,側重的是要使郵票離開起點,也就是所貼的地方。
掌握了核心語義與意象,是否比較容易解釋、連結與記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