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向補語的難難難(四)--簡單趨向補語:V進、V出、V起、V開
佈咚發問
簡單趨向補語只剩下「V進、V出、V起、V開」這四個,感覺好像沒「V上」跟「V下」那麼複雜,是嗎?
是的,最後的四個簡單趨向補語「V進、V出、V起、V開」是沒有「V上」、「V下」那麼複雜,但還是得以類來區別整理。
這四個簡單趨向補語可以分為:
- 跟空間概念有關的「V進、V出」
- 跟上上下下有關的「V起」
- 跟給出距離有關的「V開」
1
既然是「進、出」跟空間的出出入入有關,只要著重在從某空間的進出,這也包含抽象空間,就可以用這組趨向補語。
「V進」
指的是由外往內位移,來源方向可以從四面八方。而這由外往內的位移語義,以兩種結構來表達:
1. 「V進+處所空間」
語義指某人事物進入某處所空間,因此所接賓語為「處所空間」,具體空間(身體空間)、抽象空間皆可。具體空間的進出,如句1、句2,我們容易懂;但身體空間、抽象空間是以空間基模類比出來的,如:句3、句4、句5、句6。
1
2
3
4
5
6
- 抽象空間尚有:
掉進痛苦的深淵、走進我的心裡 、踏進上流社會、跌進消費的陷阱~
2. 「V進+位移事物」
語義是側重使某事物進入某空間;因此所接賓語為「位移事物」,這裡的位移事物包含具體和抽象名詞,而這裡的空間如前所述也含具體與抽象。如
7
8
9
10
「V出」
指的是由內往外位移,來源方向可以從四面八方。而這由內往外的位移語義,以兩種結構來表達:
1. 「V出+處所空間」
語義指某人事物從某處所空間出來,因此所接賓語為「處所空間」,具體空間、抽象空間皆可。具體空間的進出,如句11~句13,我們容易懂;但抽象空間是以空間基模類比出來的,如:句14~句16。
11
12
13
14
15
16
2. 「V出+位移事物」
語義是側重使某事物離開某空間處所,出現了;因此所接賓語為「位移事物」,這裡的位移事物包含具體和抽象名詞,而這裡的空間如前所述也含具體與抽像。
2-1. 賓語為具體位移事物
語義所指是使某事物離開了所在之處,如:
17
18
19
2-2. 賓語為抽象事物
所指是使某事物離開了抽象空間,延伸出來的語義則是從隱蔽到出現,如:
20
21
22
- 抽象事物尚有:
說出長久以來的怨言、飄出陣陣香味、套出令人訝異的真相、想出這題的答案、找出證據、做出更大的貢獻、端出新方案、舞出活力自信~
2
那跟「V上」有什麼不同呢?
「V起」
著重位移事物的由下往上的過程,不管起點與終點,因此後面賓語所接的都是「位移事物」,沒有「終點處所」。如: 舉起雙手、拿起杯子、抱起孩子、濺起水花、捲起袖子...「V上」
雖然也是有由下往上的位移,但是著重某事物抵達終點的部分,因此後面賓語接「終點處所/目標」,以及抵達終點的「位移事物」。如: 走上二樓、爬上屋頂、跳上火車、飛上天空... 關上窗戶、合上書本、貼上郵票、掛上名畫...
「V起」的由下往上的位移過程如何呈現?
「V起」的語義由最核心「基本的趨向語義」,延伸出「由隱藏到顯露的出現語義」,再到「動作開始進行的語義」,這三類。這是藉由具體的下方隱喻為被隱藏或看不到的地方,而上方則看作是顯露可見的地方,才延伸出依能進入「V起」的動詞搭配賓語的性質。
以下就針對這三類語義介紹:
1. 基本的趨向語義
趨向義動詞+起+具體位移事物
此類為具體的趨向語義,也是「V起」最基本原始的語義:位移事物從下方往上方移動。因此動詞帶有趨向義,而位移事物為具體事物,如:
23
24
25
沒有抽象位移事物嗎?
有,只有一、兩個。
26
27
2. 由隱藏到顯露的出現語義
瞬間完成的動詞+起+抽象事物
此類的語義是因為動作的執行,而讓原本已存在某事物,從隱藏,或沒被看見到顯露、被注意,這樣的出現義。從隱到出,是瞬間的變化,因此,「動詞+起」需含有短時、時點完結的意思,如:
28
29
30
31
欸,這裡的出現義跟「V出」的出現有什麼不同?
我們前面說過「V起」的位移物說已經原本就存在的,只是被隱藏,不被注意後的顯露。而「V出」的話,指的是從無到有的出現。 上面句28、句29、句30的「初戀滋味、老電影的主角、菌類」都是已經存在的事物,因此只能使用「V出」。而句31的「愁思」若是之前未曾出現,傾向用「浮出~愁思」,但句中有“又”修飾,表示之前應該就出現過了,因此這裡使用「浮起~愁思」。
再看下面的句子:
32
33
3. 「動作開始進行的語義」
如何從由下往上的語義轉換到「動作開始進行」的語義呢?
這也得從位移第二階段「出現」語義來說,「動詞+起」後位移事物的從隱到顯的出現,表示新事件要開始進行了。而這裡的「開始進行」,會因動詞性質而呈現不同的進行方式。
3-1. 一般動詞+起+一般事物
若該動詞與位移事物具有不斷重複,或拉長時間的語義,則表示原本動作的開始進行。如:
34
35
36
37
3-2. 開合包覆動詞+起+起終點很近的物件
因為開合包覆動詞搭配起終點很近的物件,讓原本動作很快結束,也隱含準備下個動作的開始。如:
38
39
40
41
句38、句39、句40的句子其實使用「V上」替換,也沒什麼太大的語義問題。我自己認為原因在於「V上」著重抵達終點的語義,而這三句的「合起書本、關起窗戶、包起餡料」的起終點距離非常近,因此開始做沒幾秒,就從起點抵達終點,完成了。因此替換沒問題。
而句41「綁頭髮」勢必會讓頭髮往上一點,沒所謂的終點,因此只能用「綁起頭髮」,而沒有「綁上頭髮」這說法。
3
最核心語義是具體的趨向義:表示離開、脫離,側重與某處或某物有了距離。
說起來跟具有脫離、遠離的「V下」好像,那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 「切開魚肚」:指的是魚肚不密合了,肚子開了洞,產生了距離。
- 「切下魚肚」 :指的是魚肚從魚身體完全分離、脫離了。
「V開」側重的是位移物與某處或某事物有了距離,不再依靠一起、黏附部分的距離,不管是否離開起點。
「V下」則是由側重離開了起點的距離。
「V開」的離開某處或某物如何呈現?
「V開」的語義從具體的趨向義:從某處離開,或者使某物分開,有了距離,是一種線的遠離;而從線的單一方向延伸往四面八方的擴散,也可說是由點往面的擴散。以下說明介紹:
1.「V開+處所空間」
此類語義指某人從某處所空間離開,因此所接賓語為與之有距離的「處所空間」,如句42、句43、句44。
42
43
44
若為命令句,或動詞為「走、跑、滾」,則與之有距離的地方一定是說話者所在之地,因此可省略,如:
45
46
47
2.「V開+位移物」
此類語義側重使某事物(從某處)有了距離,方式不拘;因此所接賓語就是使之“分離”的位移事物,包含具體、抽象事物。又會因動詞與位移物的性質,產生有了距離是兩事物的距離,或者是同一物體的內部距離。如:
具體事物:
48
49
50
51
52
53
抽象事物:
54
55
56
3.「抽象位移事件+V開(了)」
此類的語義是指某事情由點往四面擴散,越來越多人知道、討論、議論。其結構特別,通常事件是放在句首,而「V開」則放在其後。如:
57
58
59
另外一類:(誤會、分手-->不好的事情)說開了/看開了/想開了;意思指的是這些負面不好的事情擴擴擴到散了,變沒事了,不受影響了。
60
61
62
Ps.想做最後的結尾,但是這篇幅已經好長了,來個番外篇好了。有興趣大家可以先想想囉!
寫上同學的名字
寫下同學的名字
寫進同學的名字
寫出同學的名字
寫起同學的名字
*寫開同學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