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的「類同相似」之連結與結構
「也」有幾種語義功能的表達,其中「類同相似」的使用是零初程度的教學重點,也是日常生活使用頻率很高的用法,如以下這些句子:
1
2
3
4
這些句子的語義基本上是沒什麼太大的理解問題,外籍學生比較常有的偏誤是「『也』」該放在哪裡的問題。以上面四句來說,上面四個句子的「也」,位置就有兩種不同:第一種「也」前面有主語,如句1、句2;第二種前面沒有主語的,如句3、句4。第一種前有主語的「也」(句1、句2)對外籍學生可能會比較難掌握,會說成「*他是韓國人,也我是韓國人」、「*我哥哥很聰明,也我很聰明」;而句3、句4在結構上是比較少犯錯的。
「也」放在動詞前面就清楚了嗎?
為了避免「也」放在主語前的錯誤,不少老師是這麼告訴學生的:「也」放在動詞前面,大多數語法書也是這樣說的—修飾動詞與形容詞。然而,這樣的說法,精確、足夠嗎?簡單地以「『也』放在動詞前面」就能讓學生正確使用「也」嗎?是不是也看過這樣的句子「我七點也在家吃飯」、「我在家也七點吃飯」? 這兩句的動詞組(謂語)都含有「七點」、「在家」、「吃飯」,因此到底「也」該放在「在家吃飯」之前,還是「七點吃飯」之前,還是「在家七點吃飯」之前?也就是如果動詞組(謂語)是個比較長的短語,「也」到底放在哪裡?又該怎麼教學與說明?
這關乎「也」的「類同相似」如何連結?
要釐清「也」在句中的位置,就得深入討論「也」的「類同相似」是怎麼連結的。「也」表達的「類同相似」是指把兩個(或以上)不同人事物的相似類同之處連結起來;也就是進入「也」字句,必須有不同之處,且這不同之處有著能連結的相同點,以構成並列複句,指的是「也」所連結的這些句子(分句),在結構上也都是相同的。
而從不同連結到相同的方式,又可分為三類:
- 第一類:「不同主語」連結「相同謂語」
- 第二類:「不同謂語」連結「相同主語」
- 第三類:「不同主語謂語」連結「相同篇章信息」
第一類:「不同主語」連結「相同謂語」
這類句子基本上是指不同的兩個人(主語),都有相同的行為狀態(謂語),所以將兩部分連結成並列複句,表達A跟B一樣的語義;而結構上,「也」放在第二個分句的主語之後。比如:
1
2
句1這句是指不同的兩個人(他、我)—不同主語,都有相同點「是韓國人」—相同謂語,所以使用「也」將兩個以不同主語的句子連結成並列複句,表達我跟他一樣的語義。句2也是,不同的兩個人(我哥哥、我),都有相同之處「很聰明」。
不過,這類「不同主語」的「不同」可以往下連結到「同主語下的不同時間、地點」,我們先來看句子,如下兩句:
5
6
句5跟句6都是相同主語在不同的時間(中午、晚上),或不同地點(在學校、在家)做着相同的事情。而「也」則放在第二個分句的不同時間或地點之後。
第二類:「不同謂語」連結「相同主語」
這類句子基本上是指兩個(或以上)不同的行為、事件或狀態(謂語),都有相同的人事物(主語),因此能將兩部分連結成並列複句,表達主語同時有這兩個(或以上)不同的行為、事件或狀態。然而,這兩個不同的行為、事件或狀態(不同謂語)有個限制,就是兩者的「不同」必須在上層同個語義類別之下。而結構上,「也」放在第二個分句句首,其實因為是同主語,因此第二句的主語省略。比如:
3
4
句3,指的是兩件不同的事情(會說英文、會說中文)—不同謂語,都有相同點「同一個人會的」—相同主語,所以能將其連結成並列複句,表達張同學同時會這兩件事(這兩件事都是同一個人會的);且句3的兩組謂語「會說英文」跟「會說中文」都是屬於「語言能力類別」。句4「類同相似」的連結方式也是屬於這種,其「不喜歡吃辣」跟「不喜歡吃太甜的東西」也都是屬於「口味喜好的類別」。
第三類:「不同主語謂語」連結「相同篇章信息」
這類是最隱晦、不明顯的「類同相似」,從句子的表面結構(字面上)只看到「不同的主語跟謂語」,卻看不到「可連結的相同之處」。嗯,我們先來看例句:
7
8
9
上面三個例句,主語跟謂語都不同,但卻用「也」來表達「類同相似」的語義,這「類同」是如何連結的呢?
這類「也」的「類同相似」要上到篇章大主題下的連結,指是兩個(或以上)不同的句子(事情、狀態),在篇章主題之下是相同類似的情況狀態。也就是說,這類的「也字句」不能只是單單兩個(或以上)結構相同的句子出現,在前頭(上文)一定會點出該主題——不管是問答形式,或者描寫形式。
比如句7的「餐桌擦了、地板拖了、垃圾拿出去丟了」這三件事看似不相關,但若是往前(上)搜尋,可以知道這是針對媽媽所詢問「招待客人得準備的事情」這個主題做出的回覆;也就是女兒回答的這三件事情都是跟「招待客人得準備的事情」相關的內容;而結構上,「也」的位置是放在最後一個分句的主語之後。句8的「距離遠了、關係淡了」也這兩件描述也是針對前頭朋友的詢問「沒邀請死黨參加婚禮的原因」做出的回答,看似不相關的兩句子在大主題之下是類同相似的。句9也是一樣的,描述「招牌被吹落、路樹被吹倒」都是針對「颱風來襲的各種災禍」的大主題之下。
那,教學上怎麼處理?
基本上第一二類是零初程度就會教到的,而第三類則是中高程度的範圍。不過,既然此類的「也」表達的是「類同相似」,不管是哪一類在教學上就應該先鋪陳凸顯「從不同到相同的連結」,再就帶出句子結構,讓學生清楚知道「也」的位置在哪裡。
以句1「他是韓國人,我也是韓國人」來說,可以班上同學為例(假設班上有兩位以上的韓國學生,若沒有,就將例句更換調整),引導的順序方式如下:
第一類的次類「同主語不同時間、地點」的教學,也是一樣。我們以「我七點也在家吃飯」以及「我在家也七點吃飯」來說明。若單單用「也」放在所強調的地方,這種結構式的說明練習,真的會很難說明清楚;所以建議不要使用單個句子的例句來進行語法教學。我們還是以情境對話的引導方式,提供這單句可能的使用情境會來得比較實用與自然。這兩句的情景對話,我是這麼抓的:
10
11
抓到了情境話論之後,整個教學就能以此模式貫穿進行。
◎參考資料:
- 簡秀芬. 2004. 「也」的語義、語用分析與教學語法. 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 廖英秀. 2008. 國小語文科教材副詞「也」的教學語法. 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
- 張峻豪. 2018. 助詞「也」的功能與副詞「也」的產生. 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