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無邊的語氣詞(三)--「吧」的面貌
這篇是我們「語氣詞系列」的第三篇,距離上篇的「嗎」竟然時隔兩年半之久。浩瀚無邊的不只是語氣詞,而是中文這個大“寶”坑啊!(←第四篇應該是「啊」了!)
(↓正文)-----------
「吧」這個語氣詞,在日常生活交際溝通中使用的頻率相當高,而且用法也十分豐富。對於母語是中文的我們來說,使用「吧」是像呼吸一樣自然無負擔的存在。但對於要教學的華語老師,甚至外籍學生來說,「吧」的使用真的是複雜又難以掌握的問題。到底「吧」的出現,表達的語義/語氣/功能是什麼?又該怎麼使用呢?
多數語法書籍(註1)中,所提到句末「吧」的功能,有以下幾個:
一.用在疑問句:不是單純地表示提問,而是包含一種更為明顯的揣測語氣。如句1跟句2(註2):
1
2
二.用在祈使句:祈使語氣包含請求、命令、建議、催勸,使用了「吧」有緩和語氣。如句3跟句4:
3
4
三、用在陳述句:加上「吧」,讓句子有同意某種意見、要求。比如:
5
6
這樣的分類說明不可以嗎?
我個人覺得語氣詞應該都有“核心語義與表達功能”,在同個句類/次類(按語氣功能劃分的句類: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中當然表達同一個語氣表達;而在不同句類中的不同表達,也應該有內在的統一性(核心語義)與該語氣句類互相作用而成的。而不該是受到句中其他詞彙、成份的影響。
因此,對於上述方式的分類,我認為有幾點不妥:
在陳述句中的句5跟句6,所謂的“同意”是由詞彙「好、行」帶來的,而不是「吧」,沒了「吧」,仍是有“同意”的語義,並未改變,因此這裡的「吧」,應該有它自己本身的語義存在。
將「吧」出現的句類整理為三類:用在疑問句、用在祈使句、用在陳述句。其中“用在疑問句”這類,我認為這裡的疑問句應該是「陳述句+吧」後才形成的疑問,若拿掉「吧」,是只剩陳述句,所以是跟第三類“用在陳述句”一樣的類型。也就是「陳述句+吧」其中有一類表“疑問”,至於是什麼樣的“疑問”,下面討論。
「吧」的核心語義與句類分布
「吧」的核心語義:
我們認為「吧」的核心語義是:
“有所認為但仍有疑,帶有非完全確定之義”。也就是有百分之多(可能50%以上,或2/3“吧”)的確定,但並不是百分之百。
這也跟大部分文獻上所提「吧」表示揣測、估量、商榷的語氣相應,這些詞彙都凸顯了「吧」的非完全確定的語義內涵。
而這裡的“有所認為”,是指說者根據所面對的情境與掌握的資訊,有些想法看法、有些判斷認定(放於「吧」前的話語內容);而對於這些想法認定“仍有疑”,可能因為說者認為所掌握的情境資訊可能不全面與足夠,不想/不敢堅持堅決,留有空間,給自己或對方留面子。
像前頭陳述句的句1「“參加招待會的人一定很多”吧?」說者一定是根據某些資料訊息得出這樣的感覺或判斷,但是可能也怕自己所據的資訊不足,而不敢百分百確定說“人一定很多”,因此使用了“吧”,留些確定/更改的空間。
而「“陳述句”+吧」這樣的句式可以用來詢問,想獲得確定,結果可能是肯定,也可能是否定;也可以用來回應,縱使真實情況不像自己所斷,也有台階下。比如:
7
8
再如祈使句的句2「“老師,讓我去”吧!」說者所面對的情況基本上是獲知了消息,也想參與,但是老師人選不是他,或者沒有人願意參與,因此說者自告奮勇向老師說出自己的想法,但又因為對方是老師,為了禮節與得體,不能用強制支配行為性的祈使句“老師,讓我去”,而使用了非完全確定的“吧”,降低了強硬性轉為請求建議的感覺。
也就是「“祈使用”+吧」這樣的句式,因為“吧”的非完全確定的語義,讓祈使句中命令與要求的語氣緩和、弱化了,讓聽話者有所空間接受或拒絕。可能的情境是:
9
第一類:詢問求證 適用結構:
- 「陳述句(判斷義)+吧」用來當提問
- 「單詞、短語 +吧」用來當提問
第二類:估算推測 適用結構:
- 「陳述句(揣測義)+吧」用來當回應
- 「單詞、短語 +吧」用來當回應
第三類:建議妥協 適用結構:
- 主語是第二人稱的「祈使句+吧」,用來給別人建議
- 主語是說者自己的「陳述句+吧」,表達自己的退讓妥協
第一類:用來「詢問求證」的「吧」
這類的「吧」是:
說者不僅表達了自己“非完全確定”的態度,同時還想進一步向對方詢問,確認求證自己所想,因此需要用來發問。
適用的結構是A類「陳述句(判斷義)+吧」,還有B類「單詞、短語+吧」。先看A類例子,如下:
A.「陳述句(判斷義)+吧」
10
11
這類「吧」前的「陳述句」主要是提供某種判斷信息,因此能用來“詢問求證”的一定要是判斷義的“陳述句”才可以。判斷義的陳述句有以下特點:
- 動詞(謂語)通常是“是”、“有”、“知道”、“喜歡”...等針對事實的判斷,也就是回答只能是“yes,或no”的那種,因此通常可換成附加問句的方式,如:
10-1
11-1
12
- 若非第一類動詞,則動詞一定要帶上完成義的“了、過”。這是對曾發生過之事的判斷。比如:
13
14
15
B.「單詞、短語+吧」
16
17
我認為這類是上類「陳述句(判斷義)+吧」的精簡形式,這精簡形式必須在很強的情境(現場--是句16、句17括弧中的描述)下才能使用。這類可以輕易恢復成「陳述句(判斷義)+吧」。如:
16-1
17-1
第二類:用來“估算推測”的「吧」
這類的「吧」是:
說者對於對方的問題或所面對的情況做出了回應,但是回應帶有“非完全確定”的態度。也就是說,說者表達自己是這麼認為的,但是並沒有百分百確定如此。
適用的結構是A類「陳述句(揣測義)+吧」,還有B類「單詞、短語+吧」。先看A類例子,如下:
A.「陳述句(揣測義)+吧」
18
19
這類「吧」前的「陳述句」主要僅僅針對某個問題或某種情況/事件做出回應與表達,且對於自己所說的內容持“非完全確定”的態度,也就是說用來“估算推測”的,是屬於推測義的“陳述句”才可以。推測義的陳述句有以下特點:
- 「推測義陳述句+吧」通常位於對話中的回應方(如句18-句19);此外,也常出現在說者,或者闡述自己的個人的見解、觀點段落性獨白。如:
20
21
- 此類動詞也可是“覺得、想、猜、算”這類,帶有“猜測、揣測、推論”語義的動詞。如:
22
23
- 此類句中也常出現帶有“估量、推測、主觀評價”語義的詞彙,比如副詞“大概、應該、大約、未免、太...了、好像”等。如:
24
25
26
27
B.「單詞、短語+吧」
28
29
我認為這類是上類「陳述句(揣測義)+吧」的精簡形式跟提問類型有關。通常能用單詞短語回應的,大部分是在對話口語的形式,而且都是特指問題(誰、什麼、多少、幾、哪裡,為什麼除外)這種填空式的問題。如:
30
31
32
第三類:用來“建議妥協”的「吧」
這類的「吧」是:
說者感受到對方/大家因某些事情、情況而有所影響(疑惑猶豫、躁動不安、疲累煩勞...);而給出自己認為的想法與建議,但帶有“非完全確定”的態度。而這裡的“非完全確認”的態度,不是因為針對所提的建議,而是因為“命令”對方/大家這樣做的疑慮(祈使句的本質跟支配別人的行為有關)。
適用的結構是A類「祈使句+吧」,還有B類「陳述句(我是主語類)+吧」。先看A類例子,如下:
A.「祈使句+吧」
33
34
35
這類「吧」前的「祈使句」,因為受到「吧」“非完全確定”的態度,增加了主觀的不確定性,使其“命令、要求”的強度緩和減弱了,才成了建議、勸請。“命令、要求”跟“建議、勸請”只是程度上的差別,「祈使句」中要不要加「吧」,則是視說者態度與主觀的考量而定,是否考量對方的輩份/地位、情緒個性、環境場合...等等的條件來決定。
B.「陳述句(我類)+吧」
36
37
38
這類「吧」前的「陳述句」性質跟上一類「祈使句」一樣,差別只在於主語是第一人稱「我/我們」,因此我們認為這類「陳述句」可以看成廣義的祈使句,是建議自己為別人做什麼的性質,而需要建議自己對於現況有所琢磨、在有限的條件與現實下,想儘早處理解決,而採用退讓妥協的方式,有勉強的感覺。這是加上了「吧」的影響,「陳述句(我類)」多了“非完全確定”的態度,增添了個人主觀的不確定性,降低了確定的語氣。
因此,此類常與“還是”,還有一些固定短語“好吧、算了吧、這樣吧...”等詞彙共現這些是帶有“推而求其次、勉強為之”的詞彙。如:
39
40
41
42
我們認為上述的那類「固定短語」:好吧、行吧、算了吧、這樣吧,可以採用「固定短語」的方式教授。
註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八百詞》、《現代漢語虛詞詞典》 註2.例句1-例句6都出自《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參考資料:
- 劉月華--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 楊玉玲--國際漢語:語法與語法教學
- 陳鳳. 2014.《漢語語氣詞「吧」與越南語語氣詞「đi」之對比研究》碩論.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所
- 張玲瑛. 2012.《應用共現詞於多義句末助詞「吧」與「呢」的語義分析及教學語法》博論. 台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語料出處:
- 網路語料-孤狗
- 中央平衡語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