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無邊的語氣詞(三)--「吧」的面貌

這篇是我們「語氣詞系列」的第三篇,距離上篇的「嗎」竟然時隔兩年半之久。浩瀚無邊的不只是語氣詞,而是中文這個大“寶”坑啊!(←第四篇應該是「啊」了!)

(↓正文)-----------
「吧」這個語氣詞,在日常生活交際溝通中使用的頻率相當高,而且用法也十分豐富。對於母語是中文的我們來說,使用「吧」是像呼吸一樣自然無負擔的存在。但對於要教學的華語老師,甚至外籍學生來說,「吧」的使用真的是複雜又難以掌握的問題。到底「吧」的出現,表達的語義/語氣/功能是什麼?又該怎麼使用呢?

多數語法書籍(註1)中,所提到句末「吧」的功能,有以下幾個:

一.用在疑問句:不是單純地表示提問,而是包含一種更為明顯的揣測語氣。如句1跟句2(註2):

1

參加招待會的人一定很多

2

這座樓可能是你們的宿舍

二.用在祈使句:祈使語氣包含請求、命令、建議、催勸,使用了「吧」有緩和語氣。如句3跟句4:

3

老師,讓我去

4

請大家幫幫忙

三、用在陳述句:加上「吧」,讓句子有同意某種意見、要求。比如:

5

行,就這樣

6

行,就這樣

這樣的分類說明不可以嗎?

我個人覺得語氣詞應該都有“核心語義與表達功能”,在同個句類/次類(按語氣功能劃分的句類: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中當然表達同一個語氣表達;而在不同句類中的不同表達,也應該有內在的統一性(核心語義)與該語氣句類互相作用而成的。而不該是受到句中其他詞彙、成份的影響。

因此,對於上述方式的分類,我認為有幾點不妥:

  1. 在陳述句中的句5跟句6,所謂的“同意”是由詞彙「好、行」帶來的,而不是「吧」,沒了「吧」,仍是有“同意”的語義,並未改變,因此這裡的「吧」,應該有它自己本身的語義存在。

  2. 將「吧」出現的句類整理為三類:用在疑問句、用在祈使句、用在陳述句。其中“用在疑問句”這類,我認為這裡的疑問句應該是「陳述句+吧」後才形成的疑問,若拿掉「吧」,是只剩陳述句,所以是跟第三類“用在陳述句”一樣的類型。也就是「陳述句+吧」其中有一類表“疑問”,至於是什麼樣的“疑問”,下面討論。

「吧」的核心語義與句類分布

「吧」的核心語義:

我們認為「吧」的核心語義是:

有所認為但仍有疑,帶有非完全確定之義”。也就是有百分之多(可能50%以上,或2/3“吧”)的確定,但並不是百分之百。

這也跟大部分文獻上所提「吧」表示揣測、估量、商榷的語氣相應,這些詞彙都凸顯了「吧」的非完全確定的語義內涵。

而這裡的“有所認為”,是指說者根據所面對的情境與掌握的資訊,有些想法看法、有些判斷認定(放於「吧」前的話語內容);而對於這些想法認定“仍有疑”,可能因為說者認為所掌握的情境資訊可能不全面與足夠,不想/不敢堅持堅決,留有空間,給自己或對方留面子。

像前頭陳述句的句1「“參加招待會的人一定很多”吧?」說者一定是根據某些資料訊息得出這樣的感覺或判斷,但是可能也怕自己所據的資訊不足,而不敢百分百確定說“人一定很多”,因此使用了“吧”,留些確定/更改的空間。

而「“陳述句”+吧」這樣的句式可以用來詢問,想獲得確定,結果可能是肯定,也可能是否定;也可以用來回應,縱使真實情況不像自己所斷,也有台階下。比如:

7

A:

看這個宣傳陣仗,參加招待會的人一定很多

B:

①對啊,公司很重視這個招待會,想盡辦法也要很成功。 ②也不一定,雖然場地很優,但距離真的太遠了。

8

A:

這次公司為了招待會,花了很多錢跟人力來宣傳,我們都累死了!

B:

那,參加招待會的人一定會很多

再如祈使句的句2「“老師,讓我去”吧!」說者所面對的情況基本上是獲知了消息,也想參與,但是老師人選不是他,或者沒有人願意參與,因此說者自告奮勇向老師說出自己的想法,但又因為對方是老師,為了禮節與得體,不能用強制支配行為性的祈使句“老師,讓我去”,而使用了非完全確定的“吧”,降低了強硬性轉為請求建議的感覺

也就是「“祈使用”+吧」這樣的句式,因為“吧”的非完全確定的語義,讓祈使句中命令與要求的語氣緩和、弱化了,讓聽話者有所空間接受或拒絕。可能的情境是:

9

老師:

次英文即時演說的比賽,我們還是小美代表參加,好嗎?

A生:

老師,讓我去

老師:

①你有興趣?換人試試看也很好。 ②也不一定,雖然場地很優,但距離真的太遠了。

第一類:詢問求證 適用結構:

  • 「陳述句(判斷義)+吧」用來當提問
  • 「單詞、短語 +吧」用來當提問

第二類:估算推測 適用結構:

  • 「陳述句(揣測義)+吧」用來當回應
  • 「單詞、短語 +吧」用來當回應

第三類:建議妥協 適用結構:

  • 主語是第二人稱的「祈使句+吧」,用來給別人建議
  • 主語是說者自己的「陳述句+吧」,表達自己的退讓妥協

第一類:用來「詢問求證」的「吧」

這類的「吧」是:

說者不僅表達了自己“非完全確定”的態度,同時還想進一步向對方詢問,確認求證自己所想,因此需要用來發問。

適用的結構是A類「陳述句(判斷義)+吧」,還有B類「單詞、短語+吧」。先看A類例子,如下:

A.「陳述句(判斷義)+吧」

10

A:

你不是台灣人

B:

是~,只是從小在美國長大,後來才回臺灣工作。

11

A:

(被新手駕駛的朋友嚇到)你知道汽車有剎車

B:

當然知道,只是~太緊張就整個空白了。

這類「吧」前的「陳述句」主要是提供某種判斷信息,因此能用來“詢問求證”的一定要是判斷義的“陳述句”才可以。判斷義的陳述句有以下特點:

  • 動詞(謂語)通常是“是”、“有”、“知道”、“喜歡”...等針對事實的判斷,也就是回答只能是“yes,或no”的那種,因此通常可換成附加問句的方式,如:

10-1

A:

你不是台灣人,對吧

11-1

A:

你知道汽車有剎車,是吧

12

A:

朱老闆!!賒包香煙,可以吧

  • 若非第一類動詞,則動詞一定要帶上完成義的“了、過”。這是對曾發生過之事的判斷。比如:

13

講完了吧?換我了。

14

怎麼樣?都考完了吧

15

你父親的病好了吧

B.「單詞、短語+吧」

16

A:

(拿著蛋糕請對方吃,對方吃了一口後問:)好吃

B:

嗯,真的很好吃。

17

A:

(帶膽子大的朋友去做雲霄飛車,但見他猶豫)怕了

B:

什麼我都不怕,就這個真的不行。

我認為這類是上類「陳述句(判斷義)+吧」的精簡形式,這精簡形式必須在很強的情境(現場--是句16、句17括弧中的描述)下才能使用。這類可以輕易恢復成「陳述句(判斷義)+吧」。如:

16-1

A:

我做的蛋糕好吃

17-1

A:

要你坐雲霄飛車,怕了

第二類:用來“估算推測”的「吧」

這類的「吧」是:

說者對於對方的問題或所面對的情況做出了回應,但是回應帶有“非完全確定”的態度。也就是說,說者表達自己是這麼認為的,但是並沒有百分百確定如此。

適用的結構是A類「陳述句(揣測義)+吧」,還有B類「單詞、短語+吧」。先看A類例子,如下:

A.「陳述句(揣測義)+吧」

18

A:

那位新來的同事是哪國人?

B:

看樣子,是韓國人?!

19

A:

老師知道這件事嗎?

B:

應該不知道?!

這類「吧」前的「陳述句」主要僅僅針對某個問題或某種情況/事件做出回應與表達,且對於自己所說的內容持“非完全確定”的態度,也就是說用來“估算推測”的,是屬於推測義的“陳述句”才可以。推測義的陳述句有以下特點:

  • 「推測義陳述句+吧」通常位於對話中的回應方(如句18-句19);此外,也常出現在說者,或者闡述自己的個人的見解、觀點段落性獨白。如:

20

離開前我想她一定會等我,但我卻也無法相信,不過短短的數十分鐘,她怎麼可能就投向另一個人的懷抱?可能是自尊心在作祟!我一直告訴自己,輕易就能得到的事物,必然會同樣輕易地失去。

21

...而拜暢銷之賜,《飄》被稱為「通俗文學」,因而無法得以進入正統文學的殿堂。《飄》的通俗與大眾化,另一主要原因大約是它的愛情

  • 此類動詞也可是“覺得、想、猜、算”這類,帶有“猜測、揣測、推論”語義的動詞。如:

22

司先生的小說也是,一邊挖掘自己的體驗,一邊找尋自我。我想這就是你想傳達給讀者的東西

23

當五天的奴隸可以換取小朵一輩子的自由,這應該算是很合算的買賣

  • 此類句中也常出現帶有“估量、推測、主觀評價”語義的詞彙,比如副詞“大概、應該、大約、未免、太...了、好像”等。如:

24

什麼?妳為了逃避音樂,卻嫁給妳的鋼琴教授?這個藉口未免太離譜了?!

25

心臟病好像不宜飲用咖啡?!

26

A:

你爸爸應該就是...很能夠溝通。

B:

我爸比較年輕吧,四十多。

A:

這跟年輕大概沒什麼關係?!

27

吳昕潘瑋柏組CP求熱度?卻公開是知己,兩人恐怕沒那麼簡單

B.「單詞、短語+吧」

28

A:

你們那堂課有幾個人修啊?

B:

四五十個人?!

29

A:

這個手錶,是你哥送我的。

B:

不可能吧?!他那麼小氣,連花沒送過,還送手錶。

我認為這類是上類「陳述句(揣測義)+吧」的精簡形式跟提問類型有關。通常能用單詞短語回應的,大部分是在對話口語的形式,而且都是特指問題(誰、什麼、多少、幾、哪裡,為什麼除外)這種填空式的問題。如:

30

A:

如果說一般人有六十分,妳給自己打多少分?

B:

七十分

31

A:

你現在幾公斤?

B:

四十一?!

32

A:

她這次又去哪裡散心啊?

B:

花東!我也沒問得那麼仔細,反正是人不多的地方。

第三類:用來“建議妥協”的「吧」

這類的「吧」是:

說者感受到對方/大家因某些事情、情況而有所影響(疑惑猶豫、躁動不安、疲累煩勞...);而給出自己認為的想法與建議,但帶有“非完全確定”的態度。而這裡的“非完全確認”的態度,不是因為針對所提的建議,而是因為“命令”對方/大家這樣做的疑慮(祈使句的本質跟支配別人的行為有關)

適用的結構是A類「祈使句+吧」,還有B類「陳述句(我是主語類)+吧」。先看A類例子,如下:

A.「祈使句+吧」

33

A:

現在已一點多了,還很久才到嗎?

B:

對啊,都開了三四個小時了,坐得屁股都疼了。

A:

那,我們先找個地方休息舒展一下

34

A:

我等一下,還得去買明天的早餐。

B:

為了孩子健康,別再買現成的了,自己動手早餐

35

主持人", "(會議中,手機聲、Line提醒聲此起彼落)把手機都關了!專心開會。

這類「吧」前的「祈使句」,因為受到「吧」“非完全確定”的態度,增加了主觀的不確定性,使其“命令、要求”的強度緩和減弱了,才成了建議、勸請。“命令、要求”跟“建議、勸請”只是程度上的差別,「祈使句」中要不要加「吧」,則是視說者態度與主觀的考量而定,是否考量對方的輩份/地位、情緒個性、環境場合...等等的條件來決定。

B.「陳述句(我類)+吧」

36

媽:

(煮菜中)弟弟啊,你幫我全聯買瓶米酒。

弟:

可以等一下嗎?我正在打線上遊戲,準備闖關呢!

媽:

那小妹,你去。

妹:

我正在跟朋友討論事情啊!

哥:

媽,我去買

37

A:

老張,你不是想了解我們公司的產品,我寄了很多資訊,你都沒回覆?

B:

老實告訴你!那是我太太的住址,我們已經分居一年多了。

38

A:

你要不要跟我們一起去山上兜兜風?

B:

有位子嗎?

A:

你不胖,稍微擠一下,可以的。

乘客C:

還擠啊?

乘客D:

早就叫你減肥了~

A:

(你們把一些外套挪一下就有空間了。

B:

沒關係~,我還是不去

這類「吧」前的「陳述句」性質跟上一類「祈使句」一樣,差別只在於主語是第一人稱「我/我們」,因此我們認為這類「陳述句」可以看成廣義的祈使句,是建議自己為別人做什麼的性質,而需要建議自己對於現況有所琢磨、在有限的條件與現實下,想儘早處理解決,而採用退讓妥協的方式,有勉強的感覺。這是加上了「吧」的影響,「陳述句(我類)」多了“非完全確定”的態度,增添了個人主觀的不確定性,降低了確定的語氣。

因此,此類常與“還是”,還有一些固定短語“好吧、算了吧、這樣吧...”等詞彙共現這些是帶有“推而求其次、勉強為之”的詞彙。如:

39

那麼,好吧,你把貨挑走,等以後湊了錢再給。

40

A:

那東西明天早上送過去給你?

B:

早上不在。下午,好嗎?

A:

下午我不在市區。不然,看你什麼時候在,我再送過去。

B:

這樣吧,我中午那邊繞一下路過去拿吧。

41

A:

我們不是買了培根嗎?怎麼沒看見,是不是忘在那裡了?要回去拿嗎?

B:

算了吧,我再去附近超市買吧!才幾十塊錢不值得再開半個小時的車去拿。

42

A:

他們這樣賠禮道歉,我們接受嗎?

B:

行吧!至少獲得一些賠償。雖然不滿意,但是可以接受。

我們認為上述的那類「固定短語」:好吧、行吧、算了吧、這樣吧,可以採用「固定短語」的方式教授。

註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八百詞》、《現代漢語虛詞詞典》 註2.例句1-例句6都出自《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參考資料

  • 劉月華--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 楊玉玲--國際漢語:語法與語法教學
  • 陳鳳. 2014.《漢語語氣詞「吧」與越南語語氣詞「đi」之對比研究》碩論.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所
  • 張玲瑛. 2012.《應用共現詞於多義句末助詞「吧」與「呢」的語義分析及教學語法》博論. 台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語料出處

  • 網路語料-孤狗
  • 中央平衡語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