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謂的語用功能及其在《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到第四冊中的 使用情況

前言

前幾天,我從學生餐廳出來,餐廳外有一處空地,有四個男學生正在打排球。這時,一位貌似教職員工的中年人走向他們,開口說:「同學,這裡不能打排球……」聽起來平凡不過的話語,其實背後體現了語用的功能。大家知道是什麼嗎?答案揭曉,就是「同學」這個稱謂。

社交指示是什麼?

「稱謂」是語用學中的社交指示。我們每天都在不同的社交場合中處理各種人際關係,參與交際的各方為了「適應社交的不同需要,尤其是人際關係的需要,包括權勢、地位、職位、親疏等關係」(何自然、冉永平,2010,頁54-55)會使用各種語言成分或手段,社交指示就是一種。Levinson(1983)引用Fillmore(1975)的說法,認為社交指示包括了「句子中足以反應或建構社交關係的語言成分,或者其形式取決於社交因素的任何語言成分。」(頁89)在特定的語境中,人稱代詞、稱謂語以及非正式用語等的使用都體現了一種社交指示信息(頁55)。舉例來說,愛追古裝劇的人一定看過這樣的場景:

例一中的皇帝自稱「兒臣」而不是「兒子」或「我」;太后身為皇帝的母親,以「皇帝」這個象徵身分的稱謂來稱呼自己的兒子,而不是叫他的名字或「兒子」,他們之間的稱謂使用體現的是「皇室規矩>親子關係」的優先順序。例二中的秉寬向眾人請安,使用了「老太太」、「爺」、「總管」這三個分別象徵輩份、地位和職位的稱謂,白文氏(應該是二老太太)回應時直呼秉寬的名字,這樣的稱謂選擇象徵著白文氏不僅客觀上社會地位高於秉寬,也能表現出對晚輩的關愛。李櫻(2012)提到,漢語中有「以身分名詞取代第二人稱單數『你』的用法,也可以避免與交談對方直接遭逢,達到表達尊敬的社交目的。」這些身分名詞主要是家族關係、職務或社會階級的,比方說:大伯、阿姨、大嫂、老師、校長、主任、董事長。(頁38)前言中提到的「同學」就是這個用法。

《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到第四冊中稱謂語的使用情況

我們根據前文中關於稱謂語的分類,將稱謂語分為家族關係類、職務類和身分類等三類。這三類的具體項目如表一所示:

從表一可以發現,家族關係類的稱謂語是最龐大的,其次是表示身分類的,而表示職務類的則是最少的。我們據此檢閱了《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到四冊中稱謂語的使用情況,共得到218條語料,這三類稱謂語在第一到第四冊的分布如圖一所示:

從圖一可以看到,這三類稱謂語在第三冊中廣泛出現,再來是第四冊,第一、二冊則不相上下。我們認為,教材當中的人物一開始的時候主要集中在討論學校、家庭等主題,涉及的人際關係比較單純。隨著程度提高,教材中的人物也開始接觸更多與自身關係更遠的人,所以在第三冊中整個稱謂語出現的數量有大幅度地提升。而第四冊開始討論一些更為嚴肅的議題,比如投票、能源、兩岸關係……,描述互動中的人際關係的內容比例降低了,而說明主題意見與看法的內容增加了,而這類內容大多不需要稱謂,所以第四冊出現的稱謂語數量沒有第三冊那麼多。

這三類稱謂語在218條語料中的佔比又是如何?圖二給了我們清楚的說明。

從圖二可知,整體來看,職務類和身分類只有些微差距,比較明顯佔多數的是家族關係類。有趣的是,我們在檢索語料的時候發現,家族關係類的稱謂語用法,大多都表示說話者與該稱謂指涉對象的真實關係(比如說真實親子或親表兄弟),在我們日常生活裡常見的「以家族關係類稱謂稱呼陌生人」的情況並不多。僅少數例子舉例如下:

例三

(引自《當代中文課程》第三冊第六課)

羅珊蒂:

你怎麼不找個太太來幫你?

李文彥:

妳這個問題問得真好。我表哥什麼都有,就是少了一個太太。

表哥:

別開玩笑了。農夫看天吃飯,收入這麼不穩定,怎麼敢結婚?

羅珊蒂:

表哥,你條件這麼好,我給你介紹一個,怎麼樣?

李文彥和對話中的「表哥」有親戚關係,但是和羅珊蒂並沒有。羅珊蒂和李文彥是朋友關係,所以跟著李文彥叫「表哥」,這有拉近與對方距離的語用功能。例四是更為特殊的例子。

例四

(引自《當代中文課程》第二冊第十五課)

馬丁:

陳伯伯、陳伯母,謝謝你們請我來吃年夜飯,她是林愛麗。

愛麗:

陳伯伯、陳伯母好!不好意思,打擾你們了。

陳太太:

我們女兒在國外念書,不能回來跟我們一起吃年夜飯,還好你們來陪我們圍爐。

從例四中陳太太的話語可知,馬丁與愛麗跟陳氏夫婦並沒有親屬關係,馬丁也許比愛麗更早一些認識陳氏夫妻,但他們都稱呼陳氏夫妻為伯伯和伯母,充分利用了家族關係類的稱謂語拉近了與陳氏夫妻的距離。

我們文章一開頭的那種師長以身分類稱謂語「同學」稱呼在廣場打球的學生的用法,在教材中完全沒有。在第一冊到第四冊中的身分類稱謂語,都是非常符合人物關係的。比如說租客稱呼房東為「房東先生」、學妹稱呼學長為「學長」、農人稱呼購買其商品的人為「客戶」……。而職務類稱謂語也是同樣的情況。 最後,我們認為教材中可以加入上述中這些日常生活裡常見的稱謂語語用情況,比如說,為了與房東拉近關係,也會聽到稱呼房東為「大哥」、「伯伯」、「阿嬤」等用法。加入這些,才能讓教材與真實生活的結合力道更強。


參考資料

  1. 李櫻《語用研究與華語教學》,2012,台北:正中。
  2. 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2010,北京:北京大學。
  3. Levinson, Stephen C.,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4. 《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2015,台北市:聯經。
  5. 《當代中文課程》第二冊,2015,台北市:聯經。
  6. 《當代中文課程》第三冊,2016,台北市:聯經。
  7. 《當代中文課程》第四冊,2016,台北市: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