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場講座來了,今天開始報名囉!你設計的作業和測驗,真的能幫助學生學習嗎?像了解如何讓它們發揮真正效果嗎?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精心設計的作業,學生交回來的答案卻讓你滿頭問號?或者,測驗成績出來後,發現學生的表現和你對他們的理解完全不一樣?
其實,作業和測驗的目的雖然不同,但如果設計得當,它們可以成為強化學習、檢視教學成效的好幫手。但如果沒設計好……那可能只是例行公事,學生做得辛苦,老師改得無奈,最後誰也沒真正從中獲得收穫。
有位老師分享,他在教完某個語法點後,請學生回家完成教材中的填空練習,原本期待學生能透過這些題目熟悉語法結構。然而,批改後卻發現,許多學生的答案並未展現真正的理解——有的只是機械式地抄寫課本例句,有的則隨機填入單字,語意混亂。這讓人不禁思考:問題可能不在學生,而是作業的設計方式。
如果作業只是讓學生「寫過一遍」,卻無助於內化語法概念,那麼它的價值到底在哪裡?在設計作業時,我們應該先問自己:「這份作業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只有明確了目標,才能確保學生透過作業獲得實質的學習效果,而不只是單純完成一項任務。
「造句」是許多老師愛用的練習方式,但你有沒有想過,它適合作為作業或測驗中嗎?還是應該怎麼使用?我們可能期待學生透過造句靈活運用語法,但現實往往是——學生交回來的句子死板又彆扭,甚至錯誤百出。這是不是因為他們的輸出能力還沒準備好?如果時機不對,造句練習可能不僅沒有效果,還可能強化錯誤用法。
所以,造句應該放在哪個環節?怎麼設計才能真正幫助學生?這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還有一次,我看到一位老師在高級班的測驗中,設計了一道「詞語釋義」的題目。結果學生的答案不是拗口難懂,就是充滿直譯痕跡。這讓我開始思考:這類題目真的能準確評估學生的語言能力嗎?或者,它對學生的語言運用真的有幫助嗎?
對母語者來說,解釋詞語是基本的語言能力,但對外籍學生而言,更重要的是詞語的實際運用,而不只是能夠背出詞語的解釋。畢竟,能背出來,不代表用得出來,也不代表用得對!
那麼,這類題目是否適合作為作業或測驗?還是應該在特定的教學目標下使用?如果沒有仔細思考,很可能會讓測驗結果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語言能力。
如果你曾經對作業與測驗的設計感到困惑,或者發現學生的回應總是和你的預期不符,那這場講座絕對能幫助你釐清這些問題!
📌 「作業與測驗的設計重點與技巧」講座,你會學到:
✅ 怎麼設計作業,才能真正幫助學生學習?
✅ 哪些練習適合作業?哪些適合當測驗?
✅ 測驗除了「檢查」,還能怎麼幫助學生思考與應用?
這不只是一場講座,而是一場讓你的教學更有效率、學生學習更有收穫的實戰分享!
📅 四月,我們一起聊聊作業和測驗的設計!
👉 立即報名